學術講座

2023519日晚1900,北京大學曆史學系教授、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張帆教授于菠菜技术交流论坛闵行校區人文樓5303報告廳進行了題為“《元典章》與元代社會”的專題講座。本次講座由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教授李文傑主持,曆史學系包詩卿、楊光、張凱悅三位老師與校内外數十名學生到場參會。

講座伊始,張帆教授介紹了《元典章》的流傳與性質。《元典章》是元朝前、中期法律文書的彙編,由元代南方的書商編纂,最初目的是為了賣給想要通過衙門考核成為“公務員”的讀書人,後亦供官吏随時翻查朝廷各方面的文書與成例。元朝滅亡後,該書逐漸散逸,多以抄本輾轉流傳。光緒三十四年(1908),《元典章》沈刻本刊刻出版(該書由沈家本作題跋,并非由其刊刻),由于時人不懂元代文體,故該本從抄寫到刊印,錯漏甚多;1925年故宮中發現了該書的元刻本,可補沈刻本諸多問題,但其本身也有許多方面需要整理,在當時未能影印或排印,直至1976年才由台北故宮博物院影印出版。《元典章》是現存最大宗的元代公文史料彙編,内容豐富且重要,但因過往長期沒有點校本,識讀理解相對困難吃力,這一情況直到海峽兩岸兩個版本的點校本《元典章》相繼出版才有所好轉(陳高華、張帆等點校本2011年出版;洪金富點校本2016年出版)。

以《元典章》為切口,張帆教授概括性地介紹了元代漢文公文的傳世情況。元代傳世漢文公文主要可以分為四類,其一為黑水城文書為代表的原件;其二為抄本,徽州族譜中散見關于祖先在元代委任書的抄錄;其三為石刻,以原碑、拓片、照片或錄文等形式留存;其四為最大宗的刊本,包括各類公文彙編,政書、類書所載單篇公文和公文格式,文集所載公文等等。公文史料的原始程度可分為全文、殘缺、剪裁、壓縮與改寫五種形式;其文體可大緻分為漢文文言體、漢文吏牍體及蒙文直譯體;從公文的運行關系上又可以分為下行、上行、平行以及複合四種類型。《元典章》是一部主要以公文内容剪裁為主要形式,以漢文吏牍體和蒙文直譯體為主要文體,運行關系多為複合文書的刊本公文彙編。

《元典章》全名《大元聖政國朝典章》,主體部分60卷,收錄元憲宗七年至仁宗延佑七年(12571320)文書,後有不分卷的新集補充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總計收錄文書共2637條,部分文書以表格和圖表的形式出現,約八十萬字,或許在其他朝代的相關材料中并不算多,但對元朝而言已經是相當大宗的文書了。《元典章》長期以抄本形式流傳,但故宮中有元刻本,《四庫全書》編纂時以其“載皆案牍之文,兼雜方言俗語,浮詞妨要者十之七八”之故僅存目;清儒對《元典章》有一定利用,如邵遠平《元史類編》即有引用,錢大昕也利用《元典章》讨論過一些問題;晚清沈刻本沈家本的跋文便已批評了既往以“文字之見”對該書“屏而不錄”的情況;1976年影印元刻本出版,蔣複璁在序文中稱其“實為無價之寶”。誠然,《元典章》中大多為獨家材料,且由下層彙集編纂,内容也能切實反映下層社會生活實态,加之元代此類史料較之其他時代稀少得多,如此更顯珍貴。

針對《元典章》的價值,張帆教授認為其基本上屬于第一手資料,雖存在删節和抄錄錯誤,也較多地保留了文書原貌;其中有較多反映社會基層情況的内容;所選文書多标明傳遞關系與運行過程,有助于理解元代各機構職掌、彼此關系及行政運作經過;多俗語、俗字,對研究漢語漢字發展史有重要價值。但是,傳世《元典章》錯誤甚多,整體上粗制濫造,文字脫漏、抄刻錯誤嚴重,無論是沈刻本還是元刻本都是如此;内容中夾雜大量與漢語常規語法、詞法迥異的蒙文直譯體文書;許多公文結構複雜,層次繁多,在抄刻有脫誤的情況下更加難以分辨;内容常涉及元朝特有的制度、名詞,非專家不能通曉;且時有異體字、俗字及部分字迹有描改等各類問題,這些都加大了其在實際閱讀與利用中的難度。

随後,張帆教授舉例介紹了《元典章》中公文結構的兩種常見類型:一類是皇帝或高層機構(中書省、禦史台、行省等)下發的指導性文件,内容相對較為寬泛,往往包括多個事項,結構相對簡單;處理具體事務或針對具體事例發布的公文,結構有時相當複雜,某些環節所涉事務可能要反複經多個機構處理,各機構先後陳述事由,加簽意見,最終形成如竹筍般的複雜結構,且公文中内容轉引大多扼要概述,并非逐字逐句的公文原件,精确分層與正确标點殊為不易。

最後,張帆教授以《元典章》中刑部、戶部公文以及附錄《都省通例》中如“縣尉與達魯花赤互相毆詈”、“戶絕家産斷例”、“亂言平民作歹”、“貼書犯贓卻充俸吏”等幾則具體材料為實例,不僅詳細示範了元代漢文公文材料的整理與釋讀,更是以這幾個案例在當時的處理情況為切口,以點帶面,為如元代對奴隸的處理、“四等人制”的落實、元代地方民族關系的情況等這些既往谙熟的認識舉出一些“反例”,進而得以呈現出制度在實際運行中複雜與張力。張帆教授還提醒我們,研究中在關注黑水城文書一類文獻的同時,也應提高對如《元典章》這類相對更為系統、完整文書的重視程度,其中依舊有大量問題值得關注和讨論。

在互動交流環節,主持人李文傑教授對講座進行了總結。李老師指出,張帆教授的講授細緻又風趣、專門卻不枯燥,不僅可以使到場聽衆記住《元典章》這部公文彙編,更是詳細示範了該如何利用這類史料,并且從中解讀出其中包含的元代政治、社會方面的種種細節。随後,就講座中所提到元代公文的特征與結構,李文傑老師結合自身的研究重點,從清代的公文流轉情況、引文結尾用語、上谕生成過程與張帆教授進行了對比與探讨。此外,到場師生還就“元朝皇帝的漢文水平”、“《元典章》具體案例中回回人口頭與書面語言的使用”、“元代地方監察制度的運轉”、“元朝研究的新問題與新材料”、“蒙古史與元史的關系”等多方面問題同張帆教授進行了細緻且深入地交流,現場氛圍活躍熱烈。

本次講座在與會師生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