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11月2日晚18:00,曆史學系“誠之課堂”導師講座在第二教學樓105教室再次開講。在系教學副主任黃愛梅老師的主持下,菠菜技术交流论坛第二附屬中學曆史教師周慶彰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主題講座《求索時空、厚積薄發——淺談曆史教學與專業成長》。



      講座伊始,周老師從自己中學時出于興趣偶然翻閱《中國曆史地圖集》的經曆講起,向同學們分享了他與曆史地理的淵源。而現在作為中學教師的新身份,如何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講解曆史地圖背後的來龍去脈?——這一思考也是周老師本次講座的緣起。

      接着,周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成長曆程,與同學們分享了他的教學心得,給大家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備課建議。例如,在進行備課時要學會揚長避短,要養成個人良好的工作習慣,注重資料積累,平時還應該勤動筆,寫讀書劄記,慢慢培養出自己的“内功”。這樣,等到真正踏上工作崗位時,才能功夫不負有心人,而這就是厚積薄發的過程。

      新教師在工作前三年容易出現哪些問題?周老師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列舉了一些,給大家做了提醒。例如:吃不透教材,搞不清楚教材背後的潛台詞,有時候過度解讀課文或抛開教材“鬧革命”;提問與問答的技能存在欠缺,課堂問題的設置沒有梯度;處理學生回答問題後的老師應對不足;闆書設計、語言表達欠妥;“看書—複述—提問—書中找答案”式的語文教學模式和朗讀課文的低幼化模式;課件太過依賴他人成果;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内容處理得太過生硬。這些問題如果要避免,就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在實踐中勇敢試錯,不斷調整。



      接着,周老師以自己對《中外曆史綱要(上)》中《遼夏金元的統治》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主要案例,詳細向同學們介紹了自己教學準備的全過程。

      周老師對此課的教學設計獲得了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周老師并不認為這是簡單和容易的。在準備參賽之前,他就已經通過多輪教學,反複琢磨過這一課,并且做了相當多的資料積累。通過閱讀諸如北京大學張帆教授、日本學者杉山正明等的研究成果,結合自己在曆史地理專業學習過程中的筆記和思考,周老師最終确定了自己的教學思路。



      周老師認為,上好這一課的關鍵是要依托最新的《課程标準》與《課程标準解讀》,增強相關的知識儲備,了解學術界對這段曆史的研究現狀,改變以往漢族中心或中原王朝中心的曆史認知,從邊疆民族自身的視角去審視這四個政權的發展曆程,确立起少數民族與漢族在互相交往中逐漸交融、多元一體,最終形成“大中國”的教學立意。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周老師選取北京城的變遷為主線,通過微觀上的“北京的名稱之變”、“北京在不同時期的相對位置之變”、“北京的城市内部格局之變”到宏觀上的“北京的地位之變”、“北族政權更疊與各自統治特征之變”、“中國政治中心之變”、“中國文明自小中國轉型為大中國”,周老師透視了兩宋-遼夏金-元從小中國到大中國的轉型曆程。



      何謂“從小中國到大中國轉型”?周老師提出了四點解讀,即:更廣袤的疆域、更衆多的民族、更豐富的文化和更多元的治理模式。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教學立意高,而且在完成教學的知識目标之外,通過各幅曆史地理地圖,又訓練了學生的讀圖和史料分析能力,落實了“時空觀念”與“曆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培養。

      周老師提醒同學們,教學比賽與平時的課堂教學雖有不同,但無論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最後都應該回到落實曆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上來。



      講座尾聲,周慶彰老師與現場同學進行了交流。周老師再次向同學們強調厚積薄發的重要性:或許很多準備工作現在看起來很繁瑣,但是隻要慢慢積累,不斷堅持,一定會對将來的成長有用。

       最後,周老師将中學教學名師李惠軍老師的話轉贈給聽講的同學們共勉:“中學曆史教學是學問,是遊走于曆史、現實、未來的大教化,也是穿行于學術、哲思、情感之間的大藝術。”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