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7日下午14:00-17:00,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思勉班“曆史+”跨學科對話第十四期在人文樓5303會議室舉行,我系教授顧衛民老師進行了題為《17-19世紀歐洲藝術史上的風景畫》的講座。講座主要圍繞17-19世紀歐洲藝術史上風景畫的産生、發展和演變,涉及藝術史、曆史學、文學、宗教學等諸多學科知識。曆史學系副教授、“思勉班”導師肖琦老師主持本次活動,曆史學系唐小兵老師、朱明老師、Timothy Baycroft老師、劉敏老師、張銳老師以及美術學院陳妤姝老師與會互動,另有校内外60餘位同學參與。
講座伊始,顧衛民老師回顧了歐洲風景畫的發展曆程。在希臘時代,繪畫中的景物已初見端倪。而在基督教占主導地位的中世紀藝術中,畫中的風景隻是主題的烘托。15世紀時,風景開始在尼德蘭的基督教題材繪畫中占據較大比重,這些繪畫受到了文藝複興思想的影響,往往取景于當地的景觀。
18世紀英國風景畫巨匠透納和康斯太勃的作品是此次講座分析的重點。顧老師指出,他們二人的創作實際上是歐洲浪漫主義藝術崛起的組成部分。浪漫主義繪畫不僅提倡表現當代的主題與刻畫人物内心世界和情緒,而且主張對自然的臣服和敬畏。透納與康斯太勃畫風不同,前者波瀾壯闊,後者和平甯靜,它們不僅在英國繪畫史上享有獨特的地位,對于法國的巴比松派和早期印象派畫家也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與啟發,後者包括科羅、畢沙羅、莫奈、西斯萊、塞尚與梵高。
顧老師特别強調,歐洲的風景畫能夠從中世紀的宗教繪畫和以古典主義為主導的學院藝術中獨立出來,離不開曆代藝術家追求真實的客觀表現和自我表現的艱難奮鬥。而藝術的分析與實踐是可以由每一個人參與的過程,每個人對于藝術的見解都是有效的、應該被尊重的。
在師生交流互動環節,曆史學系2020級本科生梁浩同學為大家演示了暗箱(Camera obscura)操作技術在早期歐洲風景畫發展史上作用。在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博學家發現:安裝凸透鏡的暗箱可以利用小孔成像原理,投射出比較明亮的畫面,用于風景或人像繪畫。随着文藝複興的風潮,暗箱的繪畫功能為許多歐洲人所知,或用于專業畫師提升繪畫的精度,或用于富足人家業餘繪畫娛樂。暗箱也在傳播過程中不斷改進設計,為更多人接受使用。梁浩同學以清晰的語言和深入的分析得到老師、同學的一緻好評。
美術學院陳妤姝老師從藝術審美的角度,為與會師生解讀了透納、康斯太勃作品的色彩和構圖,顧衛民老師則在與談中分析了歐洲社會曆史、文化背景對藝術家心理和繪畫技法的影響,讓大家感受到跨學科對話的魅力。此外,來自複旦大學曆史學系、華東師大曆史學系和美術學院的同學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問題,兩位老師耐心解答,讨論現場氣氛熱烈。
主持人肖琦老師在總結中表示:顧衛民老師的講座分享了近400張精美的圖片,給與會師生帶來了視覺藝術的極緻體驗,直觀地啟發了同學們多學科交叉的學習與研究。對藝術和美感的向往不僅僅是當下的學術追求,更是對生活與個體生命的真實感知。誠如歌德所說:“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
供稿:顧衛民老師、葉芷坤、梁浩
圖片:王子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