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态
田野調查 | 探尋中意交流的足迹
發布時間:2021-11-04

20211031日下午,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張銳老師帶領意大利史課程全體同學來到上海徐家彙開展了田野調查。此次活動正值中意建交50周年和中意文化年來臨之際,共吸引了系内外近70名同學,參觀地點包括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徐家彙觀象台舊址、徐光啟紀念館以及徐家彙藏書樓。活動有幸邀請到上海圖書館曆史文獻中心閱覽部副主任徐錦華老師進行講解,并在徐家彙藏書樓舉辦了講座,題為“探尋中意交流的足迹”。

近日,新華社發表推文《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中提到了為中意交流作出過傑出貢獻的徐光啟。走進光啟公園,徐錦華老師向大家介紹說,徐光啟為上海人,官至明代崇祯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内閣次輔,對于西方科學在中國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徐光啟的墓地形制符合中國統儒家的道德規範,遵循“左昭右穆”;墓道兩邊的石像亦按照明代的禮儀制度排列,體現了徐光啟儒家傳統知識分子的生命底色;而石牌坊的形式及牌坊上的文字評價,則表現了傳統社會對士大夫的高度評價。徐光啟逝世後,其子孫在此購置土地,繁衍生息,遂有了今日“徐家彙”地名的由來。

在參觀過程中,徐錦華老師表示,徐光啟紀念館坐落在南春華堂中,是典型的明代建築,館内展品豐富,如《坤輿萬國全圖》、《幾何原本》、《農政全書》等;此外,徐老師還對西學東漸的過程進行了描述。傳教士為傳播西學,采用了文化适應路線,通過引進科學技術、地圖、繪畫和音樂等方式吸引中國知識分子,促進了文明的交流互鑒。

本次參觀的第二站是徐家彙觀象台舊址,即上海氣象博物館,18727月由天主教耶稣會創建,是中國沿海第一座觀象台,被譽為遠東氣象第一台。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以及觀看展品,同學們對西方傳教士的科學貢獻和中國氣象觀測的發展有了進一步認識和理解。

參觀隊伍到達的第三站是徐家彙藏書樓,始建于1847年。藏書樓分為上下兩層,收藏自1477年至1950年出版的外文文獻計32萬冊,文字涉及法文、英文、德文、俄文、拉丁文等近20個語種,頗為震撼。在所有的藏書中,極具特色的是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中的早期中外語言對照辭典、中國經典西譯版本和歐洲漢學資料等。藏書樓典雅靜谧,燈光昏黃,穿梭于書架間,仿佛聽到了曆代學者的低語細聲,又或是據理力争。

最後,參觀隊伍來到了藏書樓一樓展廳,聆聽了徐錦華老師的講座。徐老師展示了幾本與意大利有關的文獻作品。第一本書是衛匡國《中國新圖志》的複制品,是歐洲出版的最早一部關于中國地理學的著作和地圖總集。這部著作中所畫的明代疆域與“新清史”當中所說的“中國内地”的概念相一緻,即中國的核心部分。第二本是外頁歐式裝幀,内頁中式線狀的圖書,乃南懷仁所編修的西洋天文學,書内有許多天文器材和實驗的圖片,大都以西方觀念披上中式外衣的形式展現。第三本和第四本來自意大利漢學家、徐彙公學(今徐彙中學)的創始人晁德。其中一本是拉丁文的《中國文化教程》,為了給來華西洋人培訓所用。教程十分注重實用性,甚至包括了八股文寫作;另一本《博物進階》則涉及西學東漸,原是法國自然科學的教材,譯後用于徐彙中學的自然課程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不斷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正是在交流互鑒中東西方文明彼此發現、彼此啟迪。中國和意大利是東西方文明的傑出代表,兩個偉大文明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講座最後,徐錦華老師以一則意大利傳統笑話結束,活動在熱烈的掌聲中拉下了帷幕。通過此次田野調查,同學們得以深入曆史的時空場域,對中意交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為下一步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顔雪純供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