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下午,在曆史學系會議室1306室,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唐小兵教授受邀至青年史學社誠之講壇做題為《史家、史學與時代》的講座。本次講座主要圍繞錢穆、餘英時、王汎森等著名史家的史學思想、學術傳承及研究方法,以及他們關于中西文化異同的論述,也結合了史家與時代的關系展開。
首先,唐小兵教授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了卓越的曆史學家餘英時先生的生平和著作,并以餘先生的名言:“學曆史的人,至少應該有嚴肅感、尊嚴感,對生命有嚴肅感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曆史”引入主題。在此,他強調所謂“嚴肅感”是指對内在價值有所堅持,不會輕易對市場、資本和權力投降;而“尊嚴感”則是要意識到知識的價值和學術的尊嚴,為人處世要做到不卑不亢。為了體現學者們對内在價值的追求,唐老師還引用了陳寅恪先生所作的《贈蔣秉南序》,其中叙述了先生一生求學的曆程,提出“貶斥勢利,尊崇氣節”,強調文化的内在價值,認為曆史研究和曆史寫作能夠純化風氣提振士氣。
緊接着,唐老師對史家的學術傳統與研究方法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在學術傳統方面,他認為不是把所有傳統打破,才是有所創造。因為有生命力的傳統是有創造性的且是開放多元的,研究者隻有進入傳統,才能理解其研究内在的意義,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态度面對前人及其成果。在研究方法方面,唐老師列舉了幾位著名學者的史學方法。例如,餘英時先生在《錢穆與新儒家》中提出文化研究的“内外”關系,認為隻有“出乎其外”和“入乎其内”相結合才能達到主客觀的統一。又如,餘先生的老師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引論》中提到治史有兩端,一曰求其“異”,一曰求其“同”。于諸異中見一同,即于一同中出諸異,他認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在同和異的辯證互動之中發展出來。
随後,唐老師還探讨了中西文化之融合、人文主義與中國文化等問題。在史家、史學和時代之間關系的問題上,唐老師提出主觀的對時代處境的關懷以及史家的生活經驗,可以幫助他們把握另一層次的曆史真實。過去與現代的對話不但不全然破壞客觀的重建,還可能有所助益,能幫助史家看到難以發現的角落或層面。同時,唐老師還指出并非越新、越流行、越有傳播力的東西,就是最深刻、最有學術含量的東西,一代學風的形成與所處時代的大環境密切相關。
最後,唐老師闡發了對“人生完成度”和“人的困境”的認識,指出雖然人生有限且充滿變故,但我們要盡力完成自我,并以餘英時先生所言“做一個有尊嚴的知識人”與同學們共勉。在提問環節中,唐老師耐心地一一解答了同學們的問題,他指出任何好的學者都不要被神化,要去了解史家的精神世界,還将心理史學的研究方法與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相對比,警示同學們不能局限于學科的界限内,要有“騰空”的能力,與曆史人物共情,去理解曆史過程中錯綜複雜的面相。通過老師深入淺出的闡述,同學們進一步加深了對史家、史學與時代關系的理解,唐老師還給來自中文系和公共管理學院的兩個提問的大一同學贈送了他的新書,本次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