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星期四上午9點50,複旦大學埃及學專家金壽福教授應邀莅臨我校,在闵行校區曆史學系1206室為我校師生開展一場題為《古埃及王權的圖像學解讀》的精彩講座。講座由曆史學系教授李海峰老師主持。
首先,李海峰老師簡單介紹了金壽福老師的學術經曆和學術成就。金壽福老師于2000年獲得德國海德堡大學埃及學博士學位,現為複旦大學曆史學系教授,在複旦大學建立了埃及學研究中心。金老師在國外出版專著一部,發表學術論文十篇,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等國内學術刊物發表數十篇論文,出版《古埃及亡靈書》等著作;獲得埃及文化部頒發的埃中文化交流突出貢獻獎狀和獎章。
講座正式開始,首先金壽福對古代王權的概念和内涵進行了闡釋。金老師認為古代君王大多宣揚君權神授,他們代表神來進行統治,同時采用各種方式使自己的統治權合法化或合理化。在古埃及王權中,象形文字的特征十分重要,圖像的功能也特别明顯。本次講座金老師通過圖像從“暴力與權利”、“石頭與王權”、“權利與空間”、“國家的統一”、“從自然空間到文化空間”、“王權的合法性和延續性”等六個方面對古埃及王權進行了解讀。
在講解“暴力與權利”時,金壽福老師認為權利要借助暴力。金老師從自然環境開始分析,認為沙哈拉沙漠氣候的變化導緻居民不得不向尼羅河遷徙。談及暴力,無論是在早期的沙哈拉沙漠邊緣地帶出土的岩畫,還是稍晚一時的尼羅河河谷地帶出土的陶器畫,都出現了後期文明中常見的牛、高大的首領形象,以及敵對雙方形體差異等表現形式的圖像。在希拉康波利斯100号墓中的壁畫也傳遞出擊打者和被擊打者之間在體型、顔色、姿勢等方面均有差異。納爾邁象牙标簽中出現文字的雛形,圖畫和文字相輔相成,簡潔和形象地傳達了權利和暴力之間的關系,同時,作為權利的賜予者和國王的保護者,神被請上了政治舞台。
金老師随後對石刻圖像所反映的王權進行了解讀。金壽福老師提到在沙哈拉沙漠發現了許多石頭和石陣,這些石頭和石陣最初可能是測定時間。埃及人進入尼羅河谷後發明了陶器,其形狀、結構、修飾達到一定程度。法國年鑒學派布羅代爾認為古埃及在史前時期進入曆史的過渡階段時糾結于石器和陶器,與兩河流域人民同時走上兩個完全不同的階段。壁畫中出現制造石器的工具,在後來演變為一個象形符号,是代表工匠、藝術等詞彙的限定符号。
談及“權利與空間”時,金壽福老師通過展示、分析納爾邁調色闆,認為調色闆兩面頂端王名的特殊寫法突出了權利的所在地;白色王冠和紅色王冠以象征性的手法确定了國王的統治區域,分割線為混亂的時間和空間賦予了次序和秩序。體型、服飾、修飾物,特别是王冠成為限定身份和确定地位的标識符,在古埃及特定的語境中,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由圖形符号構成,他們對人視覺上的沖擊更加強烈,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金老師再次強調,石頭成為彰顯身份和權利的重要工具,石頭成為構成了文字和圖畫的重要載體。通過壁畫和雕像,将國王與神之間的關系生動地展現,國王的權力來自神,國王是神的代理人,神是國王的保護者。
在講解“統一的國家,即上下埃及合二為一”時,金老師通過展示圖像,提出國家的和平和繁榮的前提是統一,即把由荷魯斯和塞特兩個敵對神靈代表的兩種力量結合在一起。在象形文字裡,肺和氣管合在一起構成了表示“統一”之意的象形符号,統一象征了生命的氣息,分裂意味着死亡。同時通過展示國王王座,金老師指出埃及在形成統一的國家時,有關國家統一的話語模式暗示了使用武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是和解為最佳選擇;借助武力征服和控制埃及周邊的敵人是國家保持統一的必要條件。
随後,金老師又從疆域界定的角度,解讀了古埃及從自然空間到文化空間的轉化問題。國王分别佩戴紅色和白色王冠,體現了國王對内統一,對外打擊征服敵人。而在哈馬馬特采石場開采石頭,用富有古埃及因素的話語體系營造一個在這一地區與尼羅河流域區别不大的文化空間。同時采石場的石頭到尼羅河河谷後成為一個與之前不一樣的空間和具型,不再是一些普通的石頭。如金字塔,它們不再是沒有意義的石堆,而是富有含義,國王在這個地方轉換生命,由今生到來世。國王也通過石頭掌控官吏,官員會祈求國王賞賜石頭,石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吉薩高地的金字塔和馬斯塔巴使其不再是不毛之地,而是埃及人所熟悉的可以轉世的一個地方。
談及“王權的合法性與延續性”時,金壽福老師解釋了古埃及的統治者如何利用圖像表達和強化王權的問題。蠍王全标頭圖像不再展示戰争場面,而是灌溉、建築工程開工或竣工的典禮,暴力和征服不再是表達王權的主旋律。納爾邁調色闆所展示的畫面也存在兩種不同的元素,左手拿着棍棒,象征着武力征服,右手是連枷,象征棍棒和胡蘿蔔。在王名表中,古埃及人對國王王權的合法性和延續性進行記載,不被古埃及人認可的國王被強行遺漏不被記載。此外,金壽福老師對圖形和文字的關系也進行了闡釋,認為在圖像學研究中要使用“文字材料作為佐證”,文字與圖像應該相輔相成,互相印證,這樣才能達到對曆史的真實認識。
講座最後,金壽福老師與在座師生就古埃及文明的文化成果是否延續至今、象形文字字體的差異和釋讀程度、如何不帶個人臆想的分析圖像,以及文字與圖像記載存在分歧時如何處理等問題進行了精彩的讨論。講座在師生們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曾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