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20211018日上午,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韓東育在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發表了題為《關于“學術戍邊”與“學術島鍊”的思考》的演講。此次演講為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校慶卓越學術系列講座之一。講座由曆史學系梁志教授主持,曆史學系部分教師和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韓教授倡導用學理來解讀和闡釋中國的邊疆問題。為此,他歸納并提出了“學術戍邊”與“學術島鍊”這兩個概念,呼籲學術上的轉型和應對。

韓教授根據調研結果指出,中國處于邊疆地區的大專院校的相關研究和學術機構設置具有明顯的區域國别史和國際關系史的特色,主要從事相鄰國家的研究。他指出,學術戍邊是指從事國家邊疆、周邊鄰國和區域關系的研究人員及相關工作者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區域安全而自覺承載的學術責任和職能擔當。韓教授還辨析了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兩個概念。國際主義是國家間為了共同利益而開展更廣泛的合作的跨境指導原則,但如奧威爾、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研究都體現了這二者之間的悖論,而霍布斯鮑姆認為民族主義發生早于民族本身這一觀點并不準确,因為世居祖地和父母之邦的天然情感很重要。韓教授從曆史的角度探讨了中華自身的一些傳統,如上古傳統(以春秋戰國的國際公法、東周時期的子貢為例)、中世傳統(如朱熹的天人宇宙論圖示、“華夷秩序”)、近代傳統(以龔自珍、黃遵憲等學者為例)。他尤其提到了宋教仁的學術救國,借助《間島問題》一書從日本的野心中挽救了東北領土,利用國際法闡釋領土問題,使中方在領土談判中得以不敗。韓教授指出,用學理和法理去面對國際事務,體現了學術戍邊的重要性,即用講道理的方式研究和論證邊疆土地的合法性。中國自古形成“一”的觀念,國家疆域上的大一統早已凝結為不須讨論的哲學,亦有決不允許任何分裂的國家意志。

 


接下來,韓教授又提出了“學術島鍊”的概念。這一概念原指東西方之間的地政隔離牆和價值隔離牆,這裡轉而被用于指稱學術第一島鍊,即面對學術困境,對外交流固然需要穿越地理和軍事意義上的第一島鍊,但更需要突破學術第一島鍊,主要是日本學界的圍追堵截:首先,日本用被害置換加害,以定量否決定性。其次,以反問方式給中國學界造成邏輯性失語,如溝口雄三之問,竹内好之問,質疑了中方30萬人被害的數據依據。在韓教授看來,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一方面應當進行學術反省,即認識到定量證據的缺乏和對方詭辯邏輯給中國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強多方文書和不同證據的搜集。另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日本侵華屬于“國家罪惡”,其戰後七十年沒有完成曆史觀、戰争觀、價值觀的轉變,隻認事實而不認道義,用道義控訴取代不了事實陳述,反倒增強其“抗藥性”。因此,中國學界若想突破日本在戰争記錄上的對華優勢和證據封堵,就應大量占有和搶救紙質資料和口述追憶,打破西方在研究資料上對日本的迷信。

 


為了破除“學術島鍊”,韓教授認為應當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用事實澄清。如張憲文、蘇智良等學者的資料整理工作非常重要。其次,邏輯的問題用邏輯來回應。日本拿“近代”遮掩“暴力”,用“強勢”踐踏“公理”,中方應認真研究國際法,予以回應。道義的問題亟待與公理相結合。為此,中國學者應當不僅收藏對自己有利的資料,還要搜集、了解并研究其他各方的資料,做到在資料搜集上窮盡一切,占據資料上的制高點。

 


最後,韓教授總結道,“學術戍邊”是對内捍衛主權,“學術島鍊”是對外破除障壁。中國邊疆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取決于曆史法理地位是否穩固;中國的正當性訴求能否為世界所接受,關鍵在于能否打破日本學界對中國話語的封堵。中國學術的内外挺立,對國家安全和穩健步入世界核心舞台意義很重大。

講座之後,一些教師和研究生進行了回應和熱烈的讨論。最後,梁志老師從地區國别史研究和邊疆問題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兩個層面對講座内容予以了總結,鼓勵在場的研究生沉下心來,針對相關問題細心鑽研。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