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态
轉載|菠菜技术交流论坛舉辦首屆“誠之·中學曆史教學高端論壇”
發布時間:2022-12-10


   11月12日,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大中小學曆史教育研究與實踐基地和《曆史教學問題》編輯部聯合舉辦了以“雙新背景下中學曆史教學的新探索”為主題的首屆中學曆史教學高端論壇。

     本次論壇是在新世紀教學改革“新課程新教材”的“雙新”時代背景下舉辦的:2017年,全國初中起始年級開始使用統編版初中曆史教科書;2018年2月《普通高中曆史課程标準(2017年版)》頒布(2020年再次修訂);2019年,統編版高中曆史教科書在北京、天津、上海、遼甯、山東、海南六省市率先使用,其他省區逐步推進 ;今年4月,《義務教育初中曆史課程标準(2022年版)》頒布。對于“新課程”“新教材”的研究與分析,已經成為中學曆史教學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本次論壇邀請了高校曆史專業學者、學科教學專家、省市教研員和一線教師三十餘人,以大會主題發言和分論壇讨論的方式,圍繞教學内容、教材分析、教育範式、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曆史教學中遇到的各類矛盾和問題,進行共同探讨。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教務處處長孟鐘捷參加了開幕式并緻辭。

     在上午的大會主題發言中,針對中學曆史教學内容的深入與擴展問題,參與初高中課程标準修訂的北京大學曆史學系趙世瑜教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學曆史課程中的有機融入”為題,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圖譜》的編制成果,通過分析各文化要素在曆史教材中出現的頻率來明确現存的問題,提出要在教學中提煉優秀傳統文化要素,編制具有清晰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更具指導性與原則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曆史課程指導類書等建議。

     高中統編教材容量大、概念多、頭緒多、時間跨度大,語言高度凝練。參與教材編寫的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晏紹祥教授,就如何理解統編教材的教學難點“古代文明的多元與交流”進行了詳細地解釋說明:多元暗示各自相對獨立,由此産生區域性文明各自的特點;交流則暗示相互影響,使不同文明趨向相似。并從生産力制約的交通和通訊條件限制來解釋古代文明多元的基本原因,而古代文明的交流,第一指向是商品,通過國家貿易、私人活動、征服和暴力等方式進行;但交流規模有限,直接交往限于相鄰地區,古代仍屬多元文明世界。

    怎樣進行曆史教學?複旦大學曆史系李宏圖教授指出,在這一全球轉型之際,如何進行曆史教學,已經成為了曆史教育界、特别是曆史教師的共同挑戰。如何應戰?李教授提出要重建和重思曆史的建構過程,要對現有的曆史呈現方式包括教材的寫作進行超越性反思,要思考教材這一“文本”是如何被建構,其包含着什麼樣的曆史素養要求與曆史能力的訴求,引導學生進入解構曆史與重建曆史的過程,從而提升自己多維的思考能力。在吸收學界新研究成果的同時,同樣需要辨析,重點應放在面對結論,曆史學家能夠給出什麼證據,這一證據鍊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因此,我們更需要“文本細讀”。隻有秉承着“忠誠與反叛”的理念,才更能從容應對各種挑戰,不斷推進曆史教育的前行,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對于課程标準強調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整合教學内容,實施單元主題學習、大概念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等内容。上海市特級教師李惠軍針對“大概念”在曆史課程教學中的價值與分寸,提出了 “适度”“尺度”“限度”的觀點,即大概念教學在曆史課程中并不是能覆蓋一切内容的錨點,“大概念”的提出一定要根植于豐富的曆史事實。李老師從課程标準表述中尋找“大概念”的原初意指和後續闡發,說明“大概念”原是強調學習内容、教材内容和知識生産的構建,而統領學習過程的則為“大任務”“大觀念”和“大問題”。但現在出現了知識建構“泛概念化”、學習過程“概念先導”的兩種傾向 。我們應該回到課程标準對大概念原旨的真谛加以求問,回到曆史課裡對大概念史實的路徑加以求證。在對學生傳授新知時,必須避免概念先導,因為曆史課程教與學最忌以論代史的先入為主,教師備課借助大概念演繹法建構知識體系與師生課中借助史實運用歸納法生成“大概念”相結合,才是涵養曆史思維的完整路徑。 

     如何測量教學是否達成了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标?華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黃牧航教授帶來了他對中學曆史學科核心素養分層評價的思考。分層評價在初高中的課标中有清晰明确的要求,通過不同的梯度反映不同的學業水平層次。但在中學中應用,實際遇到很大的瓶頸:一是由于中學生史料掌握有限,人生閱曆不足,很難真正做到“論從史出”;二是學生思維的過程難以測量。黃老師把“曆史解釋”劃分為現象性解釋、内涵性解釋、本質性解釋、聯系性解釋、規律性解釋五個層次,以此為例說明曆史學科分層評價的新方法,并且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要基于課程标準進行教學和命題,尤其是關注其中對水平标準的提法;二是要加大立足于教材的命題力度;三是分層命題研究具有很大的實踐空間;四是要與核心素養的開放性評價緊密結合。 

    以史學方法指導曆史教學,一直是上海中學曆史教學的特色。上海市曆史教研員、特級正高級教師於以傳從史學角度入手,認為史學的發展在近數十年來,賦予曆史叙述新的内涵,叙事的書寫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于曆史教學的曆史叙述方面有很多啟發性。首先這一叙事方式重視叙事的書寫方式給予的啟示,更多地隐含着史學思想方法的意義,關注生活和社會圖景之間的關聯,在史料的選擇和表達的邏輯更趨于嚴謹。新課标提到要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釋曆史,即如何由曆史的過程,去闡發、引導學生認識背後所蘊含的曆史解釋。過程中隐含着曆史背景、條件、原因、影響、作用和意義等,也隐含着個體或群體命運與曆史大勢的内在關聯,我們在叙述中的遣詞造句,邏輯條理背後蘊含着的情感、态度與價值取向,都是史學思想方法培養的重要内容。我們所要思考的是如何從教師的“過程”示範逐步走向學生的模仿與遷移。曆史的叙述事邏輯與曆史的一緻,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就要以人為主體,展現人是創造曆史的主題,也是認識曆史的主體。課堂上的曆史叙述要叙史見人、論史求通,學史重法。教師要重在提煉人物評價的視角和内在邏輯,引導學生形成認識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的基本方式方法。

     承續大會發言的各項主題,下午各組分論壇展開了進一步的讨論。

     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楊彪教授主持的第一分論壇以“深度學習與概念教學”為主題。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鄭林教授提出深度學習是一種學生學習的狀态和效果,可以“從具體史實概括提煉曆史概念,建立概念間聯系,形成曆史認識(大概念)”,以此促進學生對曆史的深度學習。浙江師範大學鄭流愛老師建構了曆史學科深度學習的機制圖示,提出高中曆史學科深度學習的實施路徑:圍繞核心概念和關鍵問題制定教學目标,根據學科特點确定深度學習“知識整合”、“問題探究”和“材料運用”三大支柱,再以持續性評價推動教、學、評的一體化。深圳龍華區教研員李紹金老師以“教材内容結構提煉‘大概念’-問題引導-評價聚焦素養達成水平-課時教學總分總結構”作為大概念教學策略與深度學習策略的落實路徑。《曆史教學》編輯部王雅貞老師從現狀分析出發,思考“大概念教學”與“課程結構化”、“深度學習”、“問題鍊”教學過程的關系,提出“研究有效教學的生發條件”是掌握研究這一學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複旦大學附屬中學李峻老師帶來了“跨學科視角下曆史大概念教學”的調查情況,安徽省教育廳教育科學研究院徐貴亮老師梳理了“學科大概念”的諸多觀點和“概念教學”的理論闡述,與參會者分享了皖蘇桂共同教研實踐的課例。

     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李月琴教授主持的第二分論壇讨論主題為“教-學-評一緻性”。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張漢林教授對中學曆史學科素養之一“史料實證”的達成程度提出了質疑:中學生受限于專業知識水平,很難對單條史料的内容真實性進行考據,認為中學生研習史料應重在理解過程與方法,并由此習得曆史思維能力,培養自己的共情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元認知能力,以服務自己人生。重慶市巴蜀中學特級正高級教師周劉波提出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必須把育人方式從傳統的學科認識轉向學科實踐,構建實踐型的學科育人方式。他總結了學科實踐的價值與内涵,提出曆史學科實踐的四點核心要義與四條實施路徑。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特級正高級教師李代貴,提出高中新課程曆史教學應當堅守的兩端:“頂天”是凝練基于價值的内容主旨,“立地”是構建必備知識的線索結構,教學應以必備知識為基,關鍵能力為重,學科素養立意,核心價值導向。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徐賜成教授對“中學曆史課程結構及其特征”進行總結,他認為中學曆史課程結構的關鍵性問題是課程性質的指向,課程結構的重點探索方向就是選修課程的設置,課程的構建形式是主題化。上海市楊浦區教研員葉朝良老師分析總結了“教-學-評一緻性”問題的核心内容和解決路徑,結合高中具體的教學案例剖析闡釋,将教師預期、學生達成與學習評價相結合,引領新的教學實踐。浙江省海甯市高級中學朱能老師認為“曆史高考評價亟需學會‘理解’的曆史教學”,曆史教學應從特定時空中、事實的關聯中與叙事的語境中等三個方面來解釋曆史。

     菠菜技术交流论坛黃愛梅副教授主持的第三分論壇圍繞如何利用高中必修和選必(選擇性必修)教材展開。江西九江一中特級正高級教師周明學針對統編教材中變化,提出要把握“變”與“不變”的應對策略,即由“史料分析教學為主”回歸到“以史實講授教學為主”、“用教材教為主”回歸到“教教材為主、用教材教為輔”,但将教材知識體系轉化為教學知識體系的備課方向、一堂好課的标準和專業成長的關鍵路徑不能變。上海南洋模範中學的姚虹老師強調,既需要在曆史教學和教學設計中宏觀把握教材,又要利用有邏輯的問題設計、映射時代特征的選材分析、激發興趣的情境創設等方法對課堂教學進行微觀處理。江蘇省大港中學特級正高級老師束鵬芳認為,課程教學者與高考命題者都要有已經身處統編時代的新意識,三本選必教材的命題空間巨大、跨學科性較強,對選必教材的重視程度應該大于必修教材。深圳龍華外國語高級中學特級正高級老師趙劍峰以戰争史為例,結合課程實踐,總結出打通必修與選擇性必修的三個方法:以點連線成面,即在必修中提前鋪墊,在選必中适度拔高;提煉升華選必各專題的核心概念,以此引領必修教學;劃分核心素養的水平,在必修、選修和複習備考階段各有側重。上海市長甯區教研員吳笛老師也分享了自己融通必修與選必教材的幾點思考,要“瞻前”“顧後”,在必修和選必教學的時候彼此策應,複習的時候創設主題進行融通,對兩類教材的相關内容進行歸類彙總和體系化。華中師範大學張穎博士總結了教材中表達政治認同的叙事特征,提出三點教學策略:選擇能夠展現人物真情實感的叙事内容、呈現史事曲折多變的情節張力、對曆史概念與命題的叙述具象化與大衆化。

     菠菜技术交流论坛徐繼玲副教授主持的第四分會場,主題是“跨學科教育和初高中銜接”。《中學曆史教學參考》前主編任鵬傑老師指出曆史即人類的生活經驗,生活是不分學科的,因此曆史課應該聚焦生活主題,借鑒并反思曆史經驗,幫助人們領悟生活智慧。曆史教育的根本在于通過人文反思,健全人格教育和價值觀,将曆史知識轉換成曆史智慧,學科和跨學科融通教學要重視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蘇州市吳江區教育科學研究室特級正高級教師唐琴介紹了新教材背景下,她和她的團隊關于高中曆史學科育人方式轉型的實踐,從指向價值的學習設計,到初高中教學銜接研究,再到跨學科創新的作業設計,對于“曆史教學如何融正确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于曆史叙事和評判之中”給出了解答。天津市曆史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戴羽明分享了自己對初中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課程理解,強調教師要跨越學科的邊界,要面對學生生活的真實世界,并總結歸納了目前跨學科教育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呼籲各位老師共同思考努力。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劉瓊敏副教授通過團隊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提出對跨學科教學的一些思考和困惑,包括跨學科融合、課内外聯動、作業設計與學習評價等問題。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鄒玉峰老師辨析了初高中曆史教學在重點内容、核心概念和關鍵問題上的區别與關聯,指出高中教學相較初中教學,需要更加注意引領性學習主題的凝練,課程内容詳與略的取舍,以及從基本認知到内涵深描的拿捏。華南師範大學王繼平教授讨論了初高中曆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銜接,提出要具有學情意識、教材意識和教學評一緻性意識,尊重初高中學生不同的心理認知能力,針對初高中教學不同的重點問題,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内容結構化、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在新課程标準頒布和初高中統編教材使用的“雙新”背景下,本次線上論壇聚焦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圍繞着中學曆史教學突出問題進行讨論,獲得了極大的矚目。除了線上早早滿員、發言嘉賓差點進不去會議室等狀況,臨時開放的視頻号直播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中學曆史教師、高校研究生和師範生們,上午大會發言的觀看人數達到1.2萬人,下午各分會場也都有千餘人圍觀。這樣的盛況正如嘉賓代表,人民教育出版社曆史教研室編審、中國教育學會曆史教學專業委員會會長許斌先生所言,議題體現了中學曆史教學問題探讨的前沿性;從另一角度也反映出議題的迫切性,一線中學教師對于“雙新”背景下的曆史教學,亟待得到更多的指導、更多的交流。本次論壇以呂思勉先生的字号“誠之”冠名,未來将不斷發揚呂思勉先生對于曆史教學的熱情、專注、創造與思考精神,繼續辦好與師範生培養、曆史教學研究和實踐的相關學術講座和實踐活動,建設教師教育協同創新平台,推動教學改革經驗分享和教育科研課題共同研究。


(轉載于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黃曉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