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系本科生捷報頻傳。在上海世界史年會2022年會暨第十七屆青年論壇和第八屆教學論壇上,2020級“思勉班”學生陳珈寶的論文《試析魏瑪德國右翼保守派對<凡爾賽和約>的形象塑造——以1923-1924年間的<德意志彙報>為中心的讨論》獲得青年論壇三等獎。此外,2019級“思勉班”學生王清雅在《曆史教學問題》(2022年第5期)獨立發表論文《自媒體時代曆史知識生産和傳播的機遇與挑戰——以 B 站爆款視頻<手工打造三星堆黃金面具>為例》。兩篇論文的指導教師均為“思勉班”學術班主任孟鐘捷教授。
我系自1994年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以來,就開始着力培養具有紮實史學研究能力和寬廣國際視野,富有人文情懷、反思和批判精神,能夠勝任史學研究的優秀後備人才。2020年,“曆史+”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入選教育部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随即正式啟動“思勉班”的選拔與培養工作。曆史學系以“思勉班”為抓手,不斷改革人才培養舉措,逐漸探索出“讀書筆記-研究綜述-項目研究報告-學術論文”的“四段式學術訓練”,同時強調科研氛圍的營造和第二外語的訓練,循序漸進夯實學生的曆史學基本素養。
陳珈寶同學的德語已達歐标C1水平,被孟鐘捷教授邀請加入其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魏瑪德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記憶研究”課題組,這篇獲獎論文為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也即将被學術期刊《曆史教學問題》錄用發表,體現出陳珈寶同學在“思勉班”的培養框架中,開始嘗試向“項目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方向邁進。論文以1923—1924年間右翼保守派掌握的《德意志彙報》文本為研究對象,探讨了該報如何借攻擊《凡爾賽和約》、塑造和約形象來煽動民衆民族主義情緒,并透視了右翼保守派塑造恥辱和約形象背後的德意志曆史延續性、政治文化缺陷以及一戰的錯誤反思等問題。這篇論文考察了過往學界較少涉及的和約形象建構機制、和約作為記憶對象所發揮的柔性政治影響等問題,運用了國内德國史研究中較少使用的報刊文本,在問題意識與資料使用上均有所突破。
王清雅同學在“思勉班”學術訓練的各個階段都表現優異,這篇論文是她在“公衆史學”課程論文的基礎上多次修改而成,體現出她已初步具備撰寫“學術論文”的基本能力。論文以在互聯網引起較高關注的“複刻三星堆出土文物黃金面具”宣傳視頻為切入點,探究在自媒體時代如何有效利用大衆傳媒技術并确保曆史知識的準确性等一系列問題。該視頻是運用自媒體手段進行曆史知識生産與傳播的成功案例,也代表了一大批在互聯網平台得以創作的公衆史學内容,因此如何從公衆史學視角反思傳統曆史教育與自媒體曆史知識生産與傳播,辯證看待自媒體時代公共曆史文化傳播的特點,不斷完善傳播機制、促進對傳統曆史教育的反思也是當務之急和題中應有之義。
學生風采:
陳珈寶
陳珈寶,2020級曆史學專業本科生,“思勉班”成員,曆史學系學生會主席團成員,曾獲校特等獎學金2次、校優秀學生1次,目前主持2022年度華東師大卓越學院拔尖學術科研能力提升重點項目1項。陳珈寶同學的研究興趣為20世紀德國史,除上述論文外,在2022年第6期的《随筆》發表書評《一首關于黑暗時代的歌——哈夫納和他的時代》。
感言:就我個人而言,我非常幸運地遇到了曆史學系非常認真負責且關愛學生的老師們,特别是指導我寫作論文的孟鐘捷老師和唐小兵老師,他們治學的嚴謹和關心學生的溫暖常常激勵着我、鼓舞着我去探尋曆史深處的真實,去過一種豐富、充實而光輝的生活。還有我的家人、我的朋友,都對我有着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他們的支持和鼓勵造就了今日的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清雅
王清雅, 2019級曆史學專業本科生,“思勉班”成員,大夏書院“優秀學生”獲得者,曾獲校二等獎學金2次、系單項獎學金1次,曾擔任大夏書院學生會生涯發展中心幹事與黨建中心媒體工作室幹事。參與多項大學生雙創項目,在《曆史教學問題》發表論文《自媒體時代曆史知識生産和傳播的機遇與挑戰——以B站爆款視頻<手工打造三星堆黃金面具>為例》。
感言:大學四年的生活即将進入尾聲。如果要對這四年的生活下一個定義,我認為它是快樂,充實且豐盈的,是不斷進步與不斷收獲的。大一入學,我曾經作為曆史學系新生代表發言。我到現在都記得當時我說“我們在了解曆史的進程中學會了反思曆史以史為鑒,學會了尊重曆史維護曆史,也學會了把握興與替、得與失的平衡。”現在,雖然還不能說我已經學會“把握興替得失”,但是我擁有了反思曆史、批判分析與不斷自省的能力,這是彌足珍貴的。大一下學期加入思勉班這個集體,我更是進一步感受到了曆史學系老師對我們的深切關愛與耐心指導,讓我在老師們的熏陶與教誨中,繼續為成為一個合格的曆史人而勉勵奮鬥,我對未來無限憧憬,滿懷期待!
導師寄語:
陳珈寶與孟鐘捷教授合影
孟鐘捷教授(校教務處處長、“思勉班”學術班主任):
珈寶同學有極好的德語基礎,發展比較全面,對德語語言、詩歌、曆史已多有涉獵。他喜歡閱讀,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問題,勇于迎接挑戰。我把他引入課題組,給他講了基本想法,接下去由他自己找到切入口,尋找材料,一篇篇閱讀、一遍遍磨稿。他參加了我的研究生課程,做了非常精彩的發言,與師兄師姐們相比毫不遜色。不僅如此,他還和同學一起做了公衆号,推廣閱讀,展示了曆史教育的熱情。希望他能夠堅守理想,不斷奮進,成為走向世界的德國史研究者、中德文化交流的中堅力量。
清雅同學願意開動腦筋、勇于接受挑戰。在我的《公衆史學》課程上,她選擇了哔哩哔哩上的一位UP主及其作品來分析。難得可貴的是,她在完成作業後,還主動聯系我,希望我來指導她不斷修改這篇論文。事實上,思勉班的培養已經為她打下了較好的學術基礎。通過這篇文章的修改和發表,我相信她在學術研究方面又得到了一次訓練和提升的機會。希望她能夠堅持這種毅力,在研究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梁志教授(曆史學系系主任、2019級“思勉班”導師)
在“新文科”理念指導下,曆史學本科拔尖人才培養一般指向學術、育人和傳播三個目标。具體到每位同學,三個目标可能有所側重,但總體上應齊頭并進。就此而言,清雅同學和珈寶同學為學弟學妹們樹立了榜樣。“思想是飛翔的,要善于捕捉它。”勤于思考、勇于表達是曆史學本科同學“探礦”的重要階段。“輸入”不僅僅是為了“輸出”,但隻有有效和廣泛的“輸出”才能促進更有針對性的“輸入”。
唐小兵教授(2020級“思勉班”導師組組長):
珈寶同學是一個誠摯為人潛心向學的青年,他對于德國的曆史與文化很有閱讀和研究的興趣,這次能夠一個本科生的身份與學術名家趙園、景凱旋教授等同一期在《随筆》發表一篇關于德國曆史的書評,我想無論對于珈寶同學,還是“思勉班”其他同學都是很大的鼓勵。我特别期待珈寶和他的朋友們追尋内在的學術興趣,相信文化與學術的内在價值,從容不迫地往前走,尤其要相互砥砺彼此鼓勵,為當代中國的學術和文化建設作出貢獻,也因此而成就一個充實而光輝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