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929日下午14:00,曆史學系“誠之課堂”導師講座再次開講。菠菜技术交流论坛第二附屬中學曆史特級教師、上海市高中曆史學科德育實訓基地主持人、我系師範生的兼職導師周靖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主題講座:《怎樣上好一堂課》。此次講座吸引了本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職中學教師等近兩百人,在第一教學樓報告廳舉行。

 


 

 

 

一、講座主題的緣起


講座伊始,周靖老師向同學們分享了她的一次觀課評審的經曆。在一次主題為“聚焦核心素養,創新課堂教學”的課堂教學比賽中,大賽主題使周靖老師不斷反思:究竟怎樣的課才能稱之為一堂好課?她翻閱着特級教師們的課堂觀察記錄,發現有一些共性的不足,諸如:文科教學發散過度,不能聚焦核心概科教學難度過高,無法兼顧學生群體;實驗學科過于強調理論,淡化了實驗的操作流展課程忽略深度學習,影響了學科素養的落地;教師一言堂,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課堂少生成,教學失去鮮活的生命力;教師提問無坡度,問題之間缺乏邏輯關聯;教學設計無新意,設計與課标未能有機打通,等等。


那麼,一堂好課的标準究竟有哪些?作為師大二附中的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周靖老師決定做一次關于“怎樣上好一堂課”的專題講座,希望以此啟發、幫助廣大青年教師。

 

 

 

二、一堂好課的五個标準


在講座中,周靖老師提出了一堂好課應該具備的五大元素:知識信息的豐富性、核心概念的聚焦性、教學結構的邏輯性、诠釋論證的思辨性、過程方法的遷移性。

 

 

 

1.知識信息的豐富性


    以隋唐曆史的教學為例,周靖老師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國曆史第二冊第1《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第2“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以及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外曆史綱要》(上)7《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為案例,介紹當時結合王家範老師所著的《大學中國史》有關論述的教學設計過程,向同學們闡釋了何謂知識信息的豐富性——即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内,教師能依據校情和學情,緊緊圍繞單課的核心知識和關鍵問題,以豐富、典型的史料或案例勾勒曆史的複雜性和多面相,最大限度地向學生傳遞史事、史實和史是。

 

2.核心概念的聚焦性


    周靖老師指出,一堂課應該聚焦一個核心概念,而非洋洋灑灑地不斷輸出。要在紛繁複雜的史事中,确立一個能串連史事、提煉并抽象出史事本質特征的大概念,無論是對概念内涵的注解、抑或是概念外延的诠釋,都力求聚焦且精準。


    以英國革命的教學為例,周靖老師結合人教版初中教材世界曆史第一冊第17《君主立憲制的英國》和華東師大版高中教材第四5《英國革命》,為同學們展示了如何用核心概念“革命”來串聯一堂完整且有深度的課程。

 

3.教學結構的邏輯性


    周老師說,教科書有教科書的編寫邏輯,學生有學生的認知邏輯,教師則需要在這兩個邏輯中架好一座橋梁。因此,所謂教學結構的邏輯性,是指對教材的子目與子目、子目與單課、單課與單元之間進行内在邏輯關系的建構,以勾連教材的編寫邏輯與學生的認知邏輯,從而在學生已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強化其對學習目标的理解。


    以明朝對外關系的教學為例,結合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國曆史第二冊第15《明朝的對外關系》、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外曆史綱要》(上)第13《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中外曆史綱要》(下)第6課《全球航路的開辟》7《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周老師介紹了某位教師以提問方式串聯通貫中外曆史的教學設計,并特别提出,一堂好課設置的問題應該是有内在邏輯的,向學生提出的問題與問題之間需要體現出層次性和關聯性。

 

4.诠釋論證的思辨性


    周老師還認為,一堂好課應該可以包容質疑的聲音,具備這樣的批判性才能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所謂诠釋論證的思辨性,是指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教師要給予思考和辨析的指導,進而使學生的思維呈現出辯證、逆向、發散等多維态勢,使師生在思維碰撞和交互争鳴中,延展學習的寬度、豐盈學習的厚度。對此,周靖老師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世界曆史第一冊第2《古代兩河流域》、華東師大版高中教材第一分1《古代兩河流域》為案例,就其中“漢谟拉比法典”的重要性這個細節,結合最新的史學研究成果,具體進行了講解。

 

5.過程方法的遷移性


    周老師提出,好的教學要能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具體而言,是指基于教學,使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認知結構得以不斷延伸并拓展,經由示範、模仿、遷移等路徑,最終完成知識和方法的遷移,衍生出新知識,拓展出新方法,即發展終身的學習力。


    周老師介紹了自己以“社會轉型”分析為理論工具,引導學生學習西歐封建社會、中國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中國近代社會等教材内容。在此過程中,學生從學習理論工具,到嘗試自己提出解釋框架,很好實現了理論方法的遷移。

 

 

 

    三、結語


    最後,周老師總結道,一堂好課,就是應該具備“豐富、聚焦、邏輯、思辨、遷移”這五個特性。雖然可以不要求一堂課都做到五“性”,但起碼應該做好一“性”,如此,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才能互相依托、互相促進,既遵循了曆史學科的本質,又遵循了教育規律。周老師以“教師自身的變革,是教育變革的起點”這句話,勉勵同學們加強自己的專業素質,重視教材和課标研究。


    講座尾聲,周靖老師與現場同學進行了交流,她向同學們強調:教無定法,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根據自己和學生的情況,根據校情、學情制定和實施适宜的課堂教學。

 

 


   周靖老師的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同學們意猶未盡,有的繼續請教,有的請老師簽名留念;而“一堂好課"帶來的思考,将會不斷給予未來優秀曆史教師們啟迪和動力。

 

供稿:冉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