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929日下午,曆史學系在人文樓1206會議室舉行研究生新生的生涯規劃指導活動。系關工委委員鄭寅達教授應邀作題為“新時代研究生成才之路”的主題報告,系黨委副書記王應憲老師主持。


新時代下的新機遇

講座伊始,鄭老師從學科和個人兩個層面向同學們解讀了“新時代”下的“新機遇”。鄭老師指出,當前的國際形勢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在新時期需要培養出更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在國内外局勢的驅動之下,重視原創、強調創新的發展思路,勢必波及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成為影響曆史學等人文學科發展的關鍵因素。就個人角度而言,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提供了更好的外在發展環境。較之過去,當代的研究生無需再為溫飽而發愁,以往許多限制個體發展的因素也已經不複存在。同學們進入華東師大曆史學系深造,應當具有不荒廢寶貴時間的意識,尋求、确定一個适宜自身發展的成才之路。


曆史學系研究生發展的多條路徑

講述了新時代的際遇和挑戰,鄭老師接着向同學們介紹了丹尼爾·貝爾、拉爾夫·達蘭多夫、阿洪等社會學家對社會階層的劃分,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确定符合自身發展目标。結合曆史學系研究生的就業去向,鄭老師指出,研究生畢業後有中學教師、文博機構、大學教師、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等發展方向,就業前景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鄭老師逐一為同學們分析了上述發展路徑的得失利弊,并結合自身經曆與見聞分析了相關工作的難易程度。如公務員的門檻比較高,有意向報考公務員的同學需要結合此前經曆,考慮自身綜合素質是否具有這方面的能力。如果具備極大的學術研究興趣、擁有很好的思辨能力,并且以寫作為樂趣,那麼可以堅定地走學術研究的道路。與前兩者相比,中學教師教師的工作比較穩定,科研壓力相對較小。鄭老師強調,不論将來選擇怎樣的工作崗位,都需要大家在校求學期間勤奮努力,在學業學習和社會實踐中,儲備知識、訓練思維、提升能力。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再結合興趣、能力等方面認真考量,判斷最适合自身前進的方向。一個人很難同時準備兩條發展道路,大家應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盡早明确今後的發展方向。


積極應對,勇于拓展

鄭老師指出,知識的寬度決定了奮鬥目标的高度,希望同學們“有備而戰”,積極拓展知識面,為未來的職業選擇做充分準備。為此,大家可以尋求師長學友的幫助,明确在校的課程學習、能力鍛煉等,從而更好地助力于未來職業選擇。如有志進入教師崗位,就應當通過教育實習養成“站講台”的能力,也應當考取教師資格證。


講座結束後,鄭老師與同學們展開更為具體的交流。本次講座為同學們的求學生涯規劃提供了有益指導,也引發了大家對自身發展方向的深入思考。

 

文字:張丹蓉

圖片:南盧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