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是立德樹人和三全育人的核心命題之一,也是學科發展的重中之重。教育部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在即,應曆史學系學科發展務虛會的建議,2023年4月7日中午,由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青聯會主辦的“教學交流會”于闵行校區人文樓5303報告廳成功舉行。李文傑老師主持交流會。曆史學系黃純豔老師、範丁梁老師、董佳貝老師分别就課程設計、教學教法、學生培養等問題進行了主題報告。曆史學系十餘名教師與會交流,現場氣氛融洽,讨論熱烈。
範丁梁老師在報告中指出,時代的發展對今天的大學教師提出了更加立體、全面的要求,這就要求大學教師在具體學科知識之外,格外關注教育學與教學法等内容,例如應該怎樣完成一個教學設計?應該怎樣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這些問題的解答都直接影響着教師教學最終的效果與評價;其次,她認為現今大學教師對課堂重心的認識也應有所轉變,教師不應該隻關心如何把前沿知識傳授給學生,還應從學生不同的學情出發,實施分層教學,動态化追蹤學生的學習情況;随後,範老師結合《外國史學史》課程的授課經驗,強調教師應切實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要用問題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塑造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結合參加相關教學競賽的經曆以及曆史學的學科特點,範丁梁老師就相關競賽準備情況、課程素材與思政要素融合等要點分享了自己的經驗與看法。在範老師報告結束後,黃愛梅老師針對課堂重心轉換的問題進行了補充,黃老師強調,教師應做到“以生為本”,減少“自我中心”的備課與授課方式,重視課程目标達成情況并學會開展自我評價,多關注學生不同的學情與接受程度,以避免教學付出與所獲效果兩相錯位。
董佳貝老師的報告從前段時間北京大學苗潤博老師的采訪——《相比學者,我更看重老師的身份》一文出發,對文中出現的兩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個問題是:“大學教師要用一流的科研成果為一流的教學服務,那麼二者的有機融合應該怎樣做到?”針對這一問題,董老師結合所承擔的《中國古代文明(下)》課程的授課經驗,提出了三點看法:其一,教師要不斷學習前沿知識,特别是非自己專業方向的知識;其二,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面對不同的班級,要采用不同的教法;其三,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手段與技術,如善用多媒體教學等等。第二個問題是“曆史學系培養的學生不應該是優秀工匠,而應該是有着深切社會責任感的人,這種育人目标要怎樣達到?”關于這一目标的實現,董老師更為強調來自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師在課堂上不應該隻是講授知識,也要重視育人;不僅要使學生把學科知識學得更紮實,還要讓學生能走得更遠。最後,結合自身參加教學競賽的經曆,董老師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教師應在不斷地教學與積累中逐漸凝練、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在關注學術傳承的同時也要注重教學傳承,青年教師應更多向前輩老師請教學習。
三位老師的主題報告結束後,與會教師們就“課堂互動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課堂小組研讨問題的開展”、“授課環節中複雜知識‘點’與‘面’的取舍處理”、“如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青年教師承擔本科必修課程”、“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現對曆史學科的影響”等當下教學、科研中遇到的問題展開了積極且深入的交流與互動。在現場熱烈融洽的讨論之後,本次教學交流會活動在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