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恩格斯曾經評價意大利詩人但丁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也是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但丁的代表作《神曲》更是享譽世界,其篇幅宏大、隐喻頗豐,作者在保守的時代觀念中又流露出了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神曲》究竟是怎樣一部作品?詩人但丁又是在何種處境下完成了這部巨作?

2022年11月26日,中國譯協漢譯意研究會會長、中國意大利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意大利語言文學教授、“資深翻譯家”王軍老師應邀開展了一場主題為《但丁與<神曲>》的線上講座本次講座“百場校級學術講座“大夏世界史論壇高端講座”,曆史學系張銳老師主持,吸引了來自菠菜技术交流论坛、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天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近300師生


此次講座正值中意文化旅遊年暨但丁逝世700周年,主持人張銳老師首先向大家介紹道,王軍教授是自己的意大利語啟蒙老師,也是首位被中國譯協評為“資深翻譯家”的意大利語學者,2012年獲意大利總統授予的“意大利之星騎士勳章”,2013年獲北京優秀教師獎,2015年獲北京名師榮譽稱号,2018年憑借譯著《瘋狂的羅蘭》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獎,同年獲意大利國家文學作品譯者獎

王軍教授長期耕耘于意大利的語言和文學,是國内研究意大利的學界泰鬥,曾擔任中國意大利語教學會副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意大利語系主任、中國駐意大利大使館領事等重要職務。20224月,王老師出版了《神曲》格律詩體版譯本。此次講座,老師旨在從曆史、文學、哲學和語言學等多個緯度,為大家解讀這部世界名著,促進同學們“曆史+”的跨學科思維和視野。

 

 

 

講座伊始,王軍老師向與會師生介紹了《神曲》的創作背景。西方學者稱其為“中世紀天鵝最後的絕唱”,而中國學界則視之為“文藝複興偉大的先驅之作”,這是中西學界對《神曲》之意義認識角度不同所緻。王老師指出,這部作品原名為“Commedia”,即“喜劇”。然而,但丁不希望它成為曲高寡和的“陽春白雪”,故而采用意大利俗語,以受衆廣泛的“喜劇”形式創作。就内容而言,《神曲》由“地獄”轉向“天國”,感情色彩也由悲到喜。最初為這部作品冠以“神”字的是《十日談》的作者薄伽丘,不僅因其意象超越俗世,更以其空前絕後的文學價值,堪當“神”之美譽。這部“百科全書式”的佳作是意大利文學史中最耀眼的明星,在但丁尚未完成時就引起了意大利學界的興趣。在詩人逝世後,人們對它的研究、诠釋經久不衰。到了19世紀,但丁也在意大利民族主義複興的浪潮中被愛國主義者視為“文明之父”。

談及文學研究方法論,王軍老師特别強調:“雖說與古人對話的唯一依據是傳世文本,但研究文本則必須将之置于所在的社會曆史,并聯系作者的個人經曆。”但丁所在的中世紀晚期是意大利社會變革的時代,他雖少年得志,在文壇與政壇顯露頭角;但卻于1302年卷入政治鬥争而遭流放。在教權和世俗王權無休止的鬥争中,但丁所在的佛羅倫薩成為具有公社性質、共和的城邦國,一時黨派林立。在此背景下,但丁并沒有成為新興資産階級的幸運兒,而是激蕩于宦海波濤。

 

 

 

王老師認為,正因為但丁的“流放”,造就了其《神曲》的深刻内涵。但丁對物欲橫流的社會充滿了反思:公元1000年後,“世界末日”的迷信破滅,人們重歸對塵世生活的興趣;詩人目睹城市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帶來堕落與混亂。在《神曲》中,他無奈地求助神力,希望訓誡人們迷途知返。在經曆了政治權力的傾軋之後,但丁也逐步認清了黨争的醜惡,放棄了原有的政治理想,開始反對地方分裂勢力,萌生了“權力制衡”的思想。

盡管在社會變革和政治立場方面趨于保守,但丁的寫作卻最終指向“天國”和神力的救贖,其作品中也不乏人文主義的進步先聲。在《地獄篇》中,但丁徘徊于道德尺度,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男女情愛的同情,對探索精神的讴歌,對自由意志的承認,對古代先哲的贊美。

講座最後,王軍老師還介紹了《神曲》中獨到的文學藝術手法,剖析了那些深奧難懂的隐喻,解釋了如“壁畫般細膩”的情感描寫模式。此外,王老師還耐心回答了現場聽衆的提問,探讨了《神曲》同宗教改革之聯系,對地理大發現之影響,以及意大利當代文學等問題。

 

最後,主持人張銳老師總結道,王軍老師的講座深入淺出,利用跨學科的方法讓大家了解了《神曲》的創作背景和曆史意義,認識了這一世界名著的深層含義,感受了其獨特魅力。在熱烈的掌聲中,本次講座圓滿落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