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3日下午,菠菜技术交流论坛2022年第77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暨曆史學系“大夏中國史論壇”前沿講座第8場在騰訊會議舉行。台灣大學曆史系博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光哲老師為近三百名師生帶來了題為《新文化史與新政治史:互鑒與思考》的講座。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唐小兵教授主持此次學術活動。來自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浙江大學、中國社科院、四川大學、湖南大學等校300餘位師生在線參與了此次講座,“騰訊會議”直播間“座無虛席”。
講座伊始,唐小兵教授先向與會師生介紹了潘光哲老師的學術經曆。潘光哲老師曆任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财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等職,現為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訪問學者,著有《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華盛頓神話」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等專書及學術論文八十餘篇。唐小兵教授還特别結合自己認識潘老師的機緣及與之交往的曆程,認為潘老師是一名勤奮、有創造力、且有貢獻的曆史學者。
講座正式開始後,潘光哲老師首先提出,“新文化史”是目前學界極為注重,但本身内涵又極其複雜的研究思潮。在反思趨于瑣碎的“新文化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潘老師結合自身對晚清士人閱讀史的研究指出:雖然“新文化史”研究蔚然成風,其核心面向仍然與“新政治史”有着緊密關聯。學者們所關心的議題,如權力與被支配、政治宣傳和動員等等,從本質上說,均系“新政治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因此,潘老師認為,考察作為“新文化史”研究核心的日常生活形态如何被現實政治的考量所形塑,應能成為溝通“新文化史”與“新政治史”的重要面向。
潘光哲老師接着指出,揭示曆史脈絡當是“新文化史”的題中應有之義。他以達恩頓《屠貓記》一書為例,分析了作者在考察法國近代屠貓史事背後揭示出來的曆史脈絡,即雖然在舊體制下手工作坊學徒通過屠貓表達不滿,但這種反抗并不能與暴力革命等量齊觀。潘老師進一步指出,達恩頓的研究提示了後來的研究者,在梳理故事發生的“來龍”與推演其後的“去脈”之間的聯系時,須保持一種謹慎的态度,對二者的因果聯系應詳加思索後再作定論。
那麼,如何在既有的知識生産關系和過往繁雜的曆史圖像中找到可以繼續拓展的研究空間呢?潘老師以梁啟超思想中的外來因素影響為例作了解答,即研究者須“放寬‘曆史的視野’”。他指出,研究梁啟超思想不可持“一刀兩切”之觀念,如不能因其早年受日本學說影響而忽略其晚年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以及注重發掘同時代人對德國政治家伯倫知理思想資源的共享,等等。
形象史和記憶史是“新文化史”與“新政治史”互動的兩個重要研究領域。潘老師分别以民國時代的“華盛頓神話”和法國史家諾拉的“記憶所系之處”(“記憶之場”)理論為切口作了詳細的介紹。他指出,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認識和形塑蘊含了豐富的曆史脈絡,研究者可從人物的偶像化、形象化故事中挖掘出不同政治群體競争的曆史根源。而在記憶史領域,潘老師認為,曆史學者是記憶的“解剖者”,其責任在于使記憶“去意識形态化”并揭示其形成的過程,但對曆史記憶的反思亦不能掉入虛無主義陷阱之中。分清“的确發生”和“未曾發生”之事,因此應當是書寫曆史記憶的本分所在。
冷戰的文化史研究也是“新文化史”與“新政治史”方法交互的學術場域。潘老師舉殷海光對美國書籍的閱讀與接受、美蘇“教育現代化”改革與“新左派運動”興起的關系、以及“自由列車”對美國國家形象建構作用等議題為例,提出了在基于檔案的研究範式之外另一種可能的冷戰文化史研究範式,從而有助于更新冷戰當代史的研究思路。
在梳理了幾種“新文化史”與“新政治史”研究互動方式的基礎上,潘光哲老師提出了“新文化史”應當回歸既有本國曆史實踐傳統的希望。他援引了陳寅恪、陳垣等史學大家所具有的理論關懷與底層視野,并對新一代有志于史學研究的青年提出了“講宋學、行漢學”的期望。具體來說,潘老師以近代以來不同地域士人的閱讀史,也即“書本地理學”為引子,希冀他們能夠以開放的心态接受新的史學理論,同時又能身體力行地去細讀基礎史料,培養對史料的熟悉感,從而在史學研究中開拓出新氣象。
講座的最後,主講嘉賓同與會師生進行了交流互動。唐小兵老師表示,潘光哲老師的講座深入淺出、條理清晰,對文化史與社會走向的根本聯系、政治神話和政治崇拜的理路糾纏以及記憶解構與避免虛無主義等議題進行了條分縷析的勾勒,使人受益匪淺。唐老師還就“書本地理學”向與會師生推薦了人文地理學大家段義孚先生的著作。在提問環節,潘光哲老師與來自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湖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師生展開對話,讨論了閱讀史研究可能的突破方向、近代“國民革命”概念的内涵以及當事人記述的史學價值等問題。講座在與會師生熱烈的讨論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