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裡看得到戲劇。”譚其骧先生這段近80年前的論斷中,清晰地表述了地理要素在曆史研究中的重要角色。無論是人文地理中都市城邑的位置,交通線路的通塞改變,還是自然地理中的地質地貌、水文土壤,地理類史籍都為曆史研究者提供各類線索與思路。
9月16日上午8:30,華東師大曆史系誠邀上海大學曆史系郭紅老師,作《<明史·地理志>導讀》講座。本次講座在曆史系1130室(中古室教研室)舉行,由包詩卿老師主持,中文系湯志波老師,曆史系孫競昊老師、張凱悅老師與各院系研究生十餘人參加。
郭老師共從四個方面對《明史·地理志》及相關材料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首先,郭老師梳理了正史地理志的源流。正史地理志意義深遠,它不僅構建了中國古代沿革地理的主脈,還成為後世了解一個朝代地理變遷的綱目。自班固以來,數位史家皓首窮經,最終完成并傳流十六部正史地理志。接着,郭老師介紹了明朝及清朝前期,數部與《明史·地理志》有關的地理總志,官修地理志書如《大明志書》《寰宇通衢》,私修地理志書《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者》……《明史·地理志》編纂者兼收并蓄、博采衆長。随後,郭老師對三部《明史·地理志》分别從編纂與特征進行了詳細說明。總體而言,張廷玉本更為簡潔,沿革更精确,但少議論,具體如序言中少形勝;萬斯同本重沿革、形勝,涉及地理分支多;王鴻緒本則簡化沿革,删減驿站、巡檢、天文等内容,增設戶口等目。最後,郭老師強調了《明史·地理志》的重要意義。《明史·地理志》是對明代地理以行政區劃為綱的簡明、客觀陳述,也是當今研究明代地理最直接的工具。此外,對于當時而言,它也是清代中後期文獻中有關明代地理叙述的基礎。
講座尾聲,郭老師就老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作了相應解答,并強調《明史·地理志》内涵豐富,除傳統研究方法外,還可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解讀,如書籍史、知識傳播等,也可将GIS等技術與曆史文獻記錄相結合。老師、同學們也紛紛發表自己的閱讀體驗,深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