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技术交流论坛
搜索
關閉
X
EN
首頁
本系簡介
概述
曆史沿革
機構設置
規章制度
聯系我們
師資隊伍
按職稱
按學科
教學教研
課程設置
質量工程
研究成果
研究項目
獲獎情況
招生就業
學科建設
學科設置
本科生
研究生
重點學科
黨務公開
學生之家
機構設置
活動信息
獲獎情況
品牌項目
系友之家
系友風采
博物館
系情簡訊
×
首頁
本系簡介
×
概述
曆史沿革
機構設置
規章制度
聯系我們
師資隊伍
×
按職稱
按學科
教學教研
×
課程設置
質量工程
研究成果
研究項目
獲獎情況
招生就業
學科建設
×
學科設置
本科生
研究生
重點學科
黨務公開
學生之家
×
機構設置
活動信息
獲獎情況
品牌項目
系友之家
×
系友風采
博物館
系情簡訊
新聞動态
首頁
新聞動态
新聞動态
首屆全球科技史研究工作坊暨華東師大與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成功舉辦
發布時間:2023-04-03
一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為服務新時代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重大戰略需求,推動卓越學術融通卓越育人,首屆全球科技史研究工作坊暨華東師大與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于3月24、25日在菠菜技术交流论坛闵行校區舉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關曉武研究員,原所長張柏春研究員,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校長錢旭紅院士,副校長戴立益教授,以及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浙江大學和菠菜技术交流论坛的其他專家和同學共同出席了本次會議和簽約儀式。會議由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系主任梁志教授主持。
一一
在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關曉武研究員、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校長錢旭紅院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原所長張柏春研究員等與會嘉賓先後為會議緻辭。他們強調,在新的科技革命中,科技與人文的交叉非常重要,在此情況下,雙方的戰略合作将有助于深入世界史與科技史的對話,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他們希望雙方能開展密切合作,攜手為建設教育強國的光榮事業貢獻更大力量。
一一
随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關曉武、菠菜技术交流论坛副校長戴立益教授交換了簽約文本。下一步,雙方将充分依托各自的優勢,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共同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建設。
一一
接下來,與會的專家學者從世界史和科技史對話的角度展開了研讨。學術報告涉及“冷戰與科技體制”“技術交流、競争與文明發展”“公共醫療衛生與社會”三類主題。
一一
在有關“冷戰與科技體制”的讨論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芳通過探讨V-2導彈技術由德國向蘇聯和中國的轉移過程,總結了V-2技術在蘇聯和中國的轉移都經曆了從仿制到自主研制新型号這一基本路徑和模式,并指出仿制是實現自主研制之前的關鍵;自主研制新型号是提升技術轉移層次和真正掌握外國技術的标志,也是對創新的诠釋;人才是技術轉移所依賴的關鍵資源。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雲逸分析了法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發過程,認為其技術路線選擇不是一個軍事問題,而是民用技術路線選擇的“附屬品”。法國以原子能委員會這個公共機構為主導,探索出了一條與英美不同的道路,實現了在核研究領域的自立自強與技術創新。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梁志教授基于對20世紀70年代美國政府試圖阻止韓國獲得核武器制造能力的案例分析,指出在美國針對非社會主義國家的防擴散實踐中,決定是否以及如何對對象國采取防範和壓制措施的主導因素并非是非核國家(或地區)與華盛頓的關系,而是不同國家(或地區)核開發計劃對美國自身核心利益會産生的影響。
一一
在有關“技術交流、競争與文明發展”的學術交流中,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副教授劉衍鋼介紹了扭力發條裝置在古希臘人的機械武器制造中的發展過程,并指出扭力機械不僅是古希臘科學技術和工程設計的産物,它的引入和改進本身也促進了古典世界機械工程學和數學方法論的發展。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巍針對9世紀伊斯蘭醫家的旅遊醫學,運用知識景觀方法描述了知識與當時不同旅遊方式的互動,認為伊斯蘭旅行醫學的醫療景觀既與伊斯蘭醫學知識的總體發展脈絡有關,又是在其旅途及目的地的環境認知、旅行方式、養生概念等諸多因素中互動形成的。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鄭誠基于清代檔案等文獻,考察了18世紀前葉出現的九節十成炮在二百年間的生産、作戰、演習和保存等情況,并探索了其結構設計、制造工藝等技術問題。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姚昱教授分析了二戰後天然橡膠生産國與合成橡膠生産國的科技競争。他認為,美國等化工強國開發的合成橡膠讓生産天然橡膠的東南亞各國面臨威脅,使他們必須利用現代生物學和農學改善種植技術、提升加工水平加以應對,可見戰後南北關系的複雜性不僅表現在政治、軍事和經濟領域,也表現在科技領域,特别是在一些對于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原料生産問題領域。
一一
在有關“公共醫療衛生與社會”的探讨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烨昕基于對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國萍鄉煤礦的鈎蟲病防治項目的案例分析,深入考察了公共衛生實踐在面對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時受到的阻礙。浙江大學曆史學院特聘研究員姬淩輝從醫史資料的挖掘、整理與利用,日益融合的多元化醫療史研究,交叉凸顯的醫療史“整體史”意涵三個方面回顧了2019-2022年的中國醫療史研究,指出醫療生态史或可成為未來醫療史研究的可取之徑。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博士後顧年茂闡述了19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德意志帝國細菌知識生産中的實驗室轉向。他指出,細菌學實驗室不僅改變了德國的公共衛生、前沿醫學研究面貌,而且幫助塑造了全球醫學研究的曆史,促進現代醫學形成教學、臨床、實驗室三位一體的醫學範式。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萌關注了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法》的誕生始末及其影響,在還原不同群體通過多方博弈與合作,推動法案簽署、機構建立及發展的全過程的基礎上,探讨了政治主張、公共衛生需求、科學研究與認知水平等諸因素在其中的作用與影響。
一一
學術報告結束後,雙方就學科合作、人才培育、學術交流等問題展開了圓桌讨論。
一一
在閉幕式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世界科技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田淼緻辭。她表示這次的工作坊打造了一個難得的平台,讓雙方有機會齊聚一堂,也為後面的合作提供了一個良好開端。接下來,雙方将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在課程開設、學生培養等方面展開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