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2023年3月17日下午14:00——16:40,菠菜技术交流论坛“卓越講壇·青年跨學科研究學術講座”在人文樓5303順利舉辦。南京農業大學博士、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李昕升副教授進行題為“美洲作物與人口關系辨——兼論曆史研究中的跨學科方法”的講座。曆史學系教授、思勉班導師李文傑老師主持此次活動,累計近萬人次線上線下觀看。本講座為菠菜技术交流论坛第11期卓越講壇系列活動的第二場。
一一講座伊始,主持人李文傑老師首先介紹了李昕升老師以及本次講座的主題:關于作物史研究問題,以及美洲作物推廣同清代中國人口劇增的相互關系究竟如何。李昕升老師主要從事科學技術史(農業史)、曆史地理、經濟史與中外交流史等領域的研究,著有《中國南瓜史》《明清以來美洲糧食作物經濟地理研究》《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等。
一一本次講座,李老師主要從作物史的視角,用博賽拉普的反馬爾薩斯理論的人口壓力決定食物生産觀點,重新闡釋傳統中國人口增長同食物生産的關系,指出美洲作物不是刺激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就全國而言,仍然是傳統糧食作物在明清之際到清前中期中國人口爆發式增長的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強調技術革新由人口增長決定,不能混淆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一一李昕升老師首先講述了關于作物史研究的問題。他指出,作物史以研究作物的傳播、演進以及與各種社會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為旨趣,突破“成就描述”的研究範式,探究物種在世界曆史上的傳播和曆史上的影響,進一步深化對中國科學與文明發展的認識,揭示中國曆史上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關系。其研究具有無窮張力,除了農史研究者,還有很多曆史學、其他學科參與便可證明這一點。而一部作物史,是一部農業史,是一部文化史,甚至是一部文明史。
一一在美洲作物同人口問題關系的内容上,李老師首先為大家介紹了作為顯學的美洲作物史,回顧了改革開放前、21世紀前以及近二十年以來的三個階段的中國美洲作物史研究,并由此引出在此方面研究領域的一些不足,以及學術發展的未來——通過引入經濟學,實現科技化的量化研究。
一一随後,李老師重點介紹了何炳棣就美洲作物與人口問題提出的“美洲作物決定論”,肯定其在農業創新對人口增長影響上的敏銳發現,以及在打破以往僅從制度框架、政治變遷等主流視角分析美洲作物問題的做法上的重大意義。
一一也因此,有心人受到前賢的啟發,“變本加厲”地強調美洲作物對人口增長的巨大意義,侯楊方、韓茂莉已經駁斥過這樣的觀點。李老師從學術實證的角度舉出具體實例,用事實有力地駁斥了這樣的論點。
一一最後,李老師提出了其關鍵的論點,“中國超穩定飲食結構”,即由于技術、口味、文化等因素,國人對于外來作物的接受和調試,是一個相當緩慢的過程。因而在這種穩定的飲食結構下,外來作物的優勢最初都被忽視了,它們影響的發揮要經過幾百上千年的緩沖,傳入中國最晚的美洲作物,在近代乃至新中國成立之前,影響都是比較弱小的。
一一講座結束後,主持人李文傑老師對講座内容進行了簡要的點評和總結,他肯定了李昕升老師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同學們應該謹慎對待生活經驗與曆史研究的類比,解讀史料應注意邏輯關系(如李昕升老師提到的,方志裡面某外來農作物引種時間早,并不意味着種植強度大),告訴我們即使是在看似簡單的曆史研究結論背後,也需要大量的定量研究。同時指出,同學們可随時保持對知識的熱愛、對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保持開放的心态與學習的習慣。
一一之後,李昕升老師還與老師同學們展開互動,讨論了“史料如何體現糧食作物對于人口影響”、“為何許多父輩記憶都認為美洲作物在支撐人口生存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超穩定飲食結構是否更多地體現在主食方面”以及“飲食文化在主食演化中發揮的作用”等問題。
一一講座最後在熱烈的交流氛圍中圓滿結束。
——曆史學系融媒體中心——
編輯:窦薇
投稿郵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