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态
2021級思勉班赴杭州考察學習
發布時間:2023-03-29

2023317日至19日,菠菜技术交流论坛2021“思勉班”師生乘車前往浙江省杭州市,開始了為期兩天兩晚的考察學習。本次考察由21“思勉班”導師組組長李文傑老師和導師張凱悅老師帶領,21級思勉班18位同學全體參加,參訪了南宋禦街、京杭大運河杭州段、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橋西曆史文化街區、杭州孔廟、浙江省博物館、西泠印社等諸多曆史遺迹,在實地考察中感受宋元以來的江南社會與文化。

      17日晚,考察隊抵達杭州,稍事修整即前往南宋禦街。禦街南起正陽門,經鼓樓,北抵中正橋,作為南宋都城中軸線,起到勾連南北的作用。據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記載,禦街長13500尺,約4.4公裡。李文傑老師和張凱悅老師帶領大家集中考察了從鼓樓向北直到鳳凰寺、長度約900米的一段。

 

1 民國杭州宋經樓書店發行杭州地圖,紅線為禦街

2 鼓樓

南宋時期,允許居民在禦街兩側開設各類店鋪,這一帶也因此成為了繁華的商業街區。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和甯門(按:和甯門為南宋皇城北門,正當禦街之中)紅杈子前,買賣細色異品菜蔬、諸般下飯,及酒醋、時新果子、進納海鮮品件等物,填塞街市,吟叫百端,如汴京氣象,殊可人意”。如今仍可以在今禦街、清河坊一帶看到燈火輝煌、車水馬龍的夜市景象。

大家沿禦街向北,到達南宋禦街陳列館透明展示區附近。夜色中,南宋禦街遺迹的在玻璃護罩下依稀可辨。據《鹹淳臨安志》,“﹝禦街﹞自和甯門外至景靈宮前為乘輿所經之路,歲久弗治。鹹淳七年,安撫潛說友奉朝命繕修,内六部橋路口至太廟北,遇大禮别除治。外袤一萬三千五百尺有奇。舊鋪以石,衡從為幅,三萬五千三百有奇,易其阙壞者凡二萬。跸道坦平,走毂結轸,若流水行地上。經塗九軌,于是為稱。”透過護罩,仍可隐約看到一些業已斑駁缺損的石闆。

随後大家抵達著名清真寺鳳凰寺門前。鳳凰寺中康熙九年的《真教寺碑》載:﹝鳳凰寺﹞創于唐,毀于宋,元辛巳年,有大師阿老丁者來自西域,息足于杭,瞻遺址,而慨然捐金為鼎新之舉。”然寺中所藏更早的弘治六年(1493)《杭郡重修禮拜寺記碑》僅言“寺轫于前元世祖至元辛巳”。所謂“創于唐,毀于宋”當是誇飾之言。民國十七年(1928原照壁、寺門、望月樓和長廊等因道路拓寬拆除。1953年大修,至今保存較好。因建築群形似鳳凰,故清代時又稱鳳凰寺。張凱悅老師為同學們補充了碑刻史料的知識,并介紹鳳凰寺所藏阿拉伯文、波斯文碑銘的學術史

3 今鳳凰寺大門

從禦街的考察中,可以明顯體會到一種曆史錯落感:重建于元代的鳳凰寺、代表着明代徽商興盛的徽派建築、民國時期的浙江實業銀行舊址……不同時代的建築共享着同一空間。

318日清晨,大家來到武林門碼頭,乘船沿大運河往北,前往拱宸橋與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武林門碼頭修建于原杭州城武林門舊址處。武林門,原名虎林門。《西湖遊覽志》載:“(虎林山)土阜陂陀,高可三丈,廣不滿百步……弄虎出焉,故名虎林。吳音承訛,轉虎為武耳。”船行途中,大家倚窗觀景,感慨萬千。運河古道兩側楊柳堆煙,曆史建築鱗次栉比。其中最著名的是運河與上塘河聯通交界之處的富義倉,為浙江巡撫譚鐘麟在光緒六年(1880)所建,與同在運河兩岸的大倉和義倉合稱“大富義”三倉,現為杭州唯一留存的古糧倉。人稱:“北有南新倉,南有富義倉”。運河東岸存有始建于北宋的香積寺。運河、小河和餘杭塘河三水交界處的北新關遺址,是清代戶部稅關之一。乾隆五十八年(1793),因杭州織造改歸鹽政,南、北新關又交巡撫管理,至同治四年(1865)停止征稅。

4 武林門師生合影

5 師生倚窗觀景

6 香積寺碼頭

7 北新關遺址


在橋西碼頭下船後,我們向東走上拱宸橋。拱宸橋是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終點,也是杭州的地标性建築物。橋始建于崇祯四年(1631多次被毀,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雍正四年(1726)和光緒十一年(1885)多次重建,近代以來亦經多次修繕。橋名取自《論語·為政》中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宸”意為帝王宮殿,據傳是迎接帝王所用。橋中心的橋洞東西矗立着四座防撞柱,柱上卧有名為“趴蝮”的避水獸。我們在橋前合影後,前往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參觀。



8 拱宸橋合照

9 趴蝮”避水獸

10 拱宸橋上景色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位于杭州拱墅區運河文化廣場南側,毗鄰拱宸橋。博物館展覽面積五千餘平方米,分序廳和“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大運河的利用”、“運河畔的城市”、和“運河文化”五個展廳,收集、展出文物上千件。同學們通過兩位老師的詳細講解,加深了對京杭大運河的認識與理解。在曆史後期的千餘年間,漕糧和物資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運往北方,維系國家的運轉。

11 博物館内參觀

參觀結束後,大家步行至橋西直街曆史文化街區。橋西直街擁有保存完整的商業街區和沿河民居建築群,展示着豐富的江南社會曆史韻味。街區早在清同治年間就是繁盛的水陸碼頭,被稱為北關夜市。六行(米行、魚行、紙行、酒行、柴行、洋行)、六館(煙館、茶館、戲館、菜館、賭館、妓館)沿河開店,商客來往不絕。至今這裡仍保存了很多清末民初民居建築及近現代工業遺存

從橋西街區繼續向西,大家抵達杭州通益公紗廠舊址。公紗廠始建于1889年,由富商龐元濟、丁丙、王震元等集議并籌募股本,是浙江最早由民族資本創辦的棉紡織廠,也是浙江棉紡織業走向工業化的标志。杭州著名作家、實業家陳碟仙寫有《通益紗廠》一詩,描繪工廠欣欣向榮的景象:“高低電火十分明,一片機聲鬧不清。向晚女兒都放出,出檐汽笛作驢聲。”2005年,通益公紗廠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認定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通益公紗廠舊址

 

參觀過公紗廠舊址後,大家向南出發,先後途經大運河國醫館以及同和裡民國土牆等曆史遺迹。大運河國醫館由國醫館、仁德堂兩館組成,背靠橋西街區,目前主要服務城北地區居民,同時也是展示中醫藥特色的平台。同和裡民國土牆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采用傳統夯土技術,原為民宅的院牆,由原橋西煤行老闆毛鴻誠建造,解放後毛鴻誠将其捐贈給政府。土牆見證着橋西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與百姓生活的變遷。

13 仁德堂

14 同和裡土牆

 

      1日中午午飯過後,大家前往坐落于上城區府學巷8号的杭州孔廟。在“棂星門”前,李老師根據《杭州府志》的地圖向同學們講解孔廟曾經的構造,并帶領同學們依次參觀泮池、東西庑和大成殿。大成殿内的平簊和梁枋上保存着大量晚清的彩畫,東庑中的“杭州科舉文化陳列室”展示了宋元明清時期杭州的科舉資料。随後,大家進入東區的碑林,其中列有自唐代至民國各類碑石400餘塊。同學們每人選取一塊石碑,利用紙筆等工具認真記錄碑文,釋讀其中内容,在之後進行細微考證,作為本次考察的作業之一。


16 同學們在孔廟碑林研究碑文

 

參觀結束後,老師依照乾隆朝《杭州府志》所示衙署,帶領學生們尋訪杭州府衙、仁和縣與錢塘縣舊址,時至今日,此地僅餘标有“舊仁和署”與“三衙前”的路牌。此後,老師帶領同學們沿西湖而行,此地“亭灣騎射”為清代杭州十八景之一,集賢亭旁有乾隆題字的石碑,昭示着此地曾為杭州駐防八旗水師校閱練兵之處。李文傑老師借此為同學們講解了清代的駐防八旗制度。

17 标有“舊仁和署”與“三衙前”的路牌

18 集賢亭與乾隆詩碑

 

19日清晨,細雨時時飄落,師生前往孤山杭州博物館。在途徑西湖邊風波亭時,師生皆駐足不前。風波亭原位于南宋大理寺獄中,嶽飛及其子嶽雲、部将張憲被害于此。據清代丁丙《武林坊巷志》,風波亭外曾有精忠柏,嶽飛遇害之日,柏樹即枯死,然而“鐵幹虬枝,拿雲飛舞。挺挺僵立,雖枯不腐。”風波亭側有孝女井,因嶽飛之女投井赴義而得名。亭旁的石路中有一寬闊石闆,上書“牆界”二字,同學們都覺不解。李文傑老師解釋道,過去修路因材料缺乏,可能挪用無主或歸屬不明的石料,甚至有挪用他人墓碑的。



29 風波亭現址

30 “牆界”石闆

而後,大家從西湖東側斷橋出發,穿越白堤,到達浙江省博物館。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建築群,包括孤山館區、文瀾閣等多個片區。是時主樓正在進行《昆山片玉》陶瓷展覽。河姆渡文化陶器表面劃刻着動植物圖案,良渚文化則多有色澤素雅的黑陶。展館中央的“東漢越窯青瓷五管瓶”頗為引人注目,這種形制的瓷瓶在東漢至三國的随葬品中較為常見。其他展廳展出的西晉之後的越窯、瓯窯青瓷,南宋中期興起的官窯和龍泉窯瓷器,以及明清時期的單色釉瓷、青花瓷等展品也是異彩紛呈。

19 考察隊走在西湖白堤上

20 東漢越窯青瓷五管瓶

 

  随後,考察隊又參觀了位于主館左側的雷峰塔文物陳列館。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吳越國末代國王錢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祈求國泰民安,花費六年時間建成塔。雷峰塔的藏經方式獨特,将佛經置于37厘米、寬18厘米、厚6厘米的特制藏經磚内,深入磚12厘米,外端黃泥封存,營造密封的保存環境。陳列館的二樓存放着許多雷峰塔地宮出土的文物,其中“鎏金阿育王塔”是錢俶為在地宮中供養佛舍利而作。

21 雷峰塔地宮仿制場景

 

博物館西側為文瀾閣館區。文瀾閣建于清乾隆年間,曾是《四庫全書》藏書地,其整體建築包括禦座堂、太乙分青室、禦碑亭等。老師帶領大家閱讀了院中兩座禦碑亭中的碑刻。其中一碑正面分别以滿、漢文字書“文瀾閣”,上刻“光緒禦筆之寶”,背面記錄着文瀾閣重修始末的碑文。全文如下:

光緒七年十月十六日,内閣奉上谕:譚鐘麟奏“修複文瀾閣,請頒發匾額方略,并将搜求遺書之紳士獎勵”等語。浙江省城文瀾閣,毀于兵燹,現經譚鐘麟等籌款修複;其散佚書籍,經紳士丁申、丁丙購求藏弆,漸複舊觀,洵足嘉惠藝林。著南書房翰林書寫“文瀾閣”匾額頒發,并著武英殿頒發《剿平粵匪方略》一部交浙江巡撫,祇領尊藏。主事丁申,著賞加四品頂戴,以示獎勵。欽此。

兵部尚書升任陝甘總督前浙江巡撫臣譚鐘麟恭錄

布政司銜前江蘇按察使臣應寶時、國子監典籍銜候選訓導臣鄒在寅敬謹勒石

22 文瀾閣今景

23-24 重修文瀾閣碑

 

  從博物館向西,一行人到達西泠印社舊址。西泠印社是光緒年間創立的學術團體,其研究對象主要是金石篆刻、書畫等。柏堂坐落于典雅的中式庭院内,是西泠印社的第一座主要建築。其前身為陳朝時的寺廟,清光緒年間重建,因種植柏樹得名,正門上有吳昌碩所書“西泠印社”匾額,現為西泠印社的社史陳列室。從柏堂後門拾級而上便是石交亭。此亭是西泠印社早期建築,得名于“結交金石”之義。考察隊沿一狹窄小徑繼續向上攀登,此徑名為“鴻雪徑”,取自蘇轼詩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後山最高處聳立着華嚴經塔,塔身呈八角形,塔座刻有十八羅漢和《華嚴經》經文。塔右側鑿有小龍泓洞,洞壁上留有吳昌碩、葉為銘、王一亭等人手迹。站在題襟館前遠眺湖中三島,日照松影,檐接湖光,同學們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了晚清民國時期江南文人的意趣。

25 現西泠印社正門

26 石交亭現址

27 華嚴經塔

28 題襟館前遠眺西湖三島

 

通過本次杭州實地考察,“思勉班”同學對宋元以後江南社會的曆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作為運河要沖、南宋都城,杭州有着厚重的曆史積澱,經濟發展、百業興盛。近代以來的工業化帶來的是新的機遇和挑戰。傳統與現實碰撞交織,密不可分。時至今日,盡管許多古迹隻餘一個名字暗示着過往,但我們仍可以從禦街下斑駁的古道、從運河的千裡煙波中去懷想曆史,懷想千百年來每一個生活于此的普通人所經曆的一切。曆史的餘波毫無疑問地存在着,我們親眼所見的“層累”的曆史為此提供了證據,并吸引我們不斷探索和思考。

 

文:2021級思勉班全體同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