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2023323星期四7,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思勉人文講座第522場邀請到清華大學曆史系趙平安教授,進行了題為《與天道有關的“沉”的訓釋及其折射的思想觀念》的學術講座。本場講座由我系王進鋒教授主持校内外近300名師生在線參與了本次活動。

《尚書》中有“越天棐忱”“天畏棐忱”等說法,其中“忱”字,過去主要有兩種訓釋,一種訓為“誠”,表誠信;一種訓為“信”,表相信。第一種說法把“棐”訓為“輔”;第二種說法把“棐”讀為“匪”。學界多數信從第二種說法,将“天棐忱”直譯為天不可信。很明顯,這樣的理解和周人敬天的思想和行為是相矛盾的。近年又出現了新說,将“忱”釋為專一不變、恒常不變,“天棐忱”意為天命不是專一不變的。但這樣理解仍具有貶義性,與周人宣揚的尤人而非怨天的理念不相符。

趙平安教授認為,應将“忱”讀為“沈(沉)”。清華簡《厚父》“天命不可漗”、《封許之命》“畏天之非沁”、《四告》“畏天非谌”,其中的漗、沁、谌等字都應為“沈”的借字。沈(沉)的本義是沒入水中,由此可以引申出伏、止、滞的意思;“沈”還可以引申表示深、久的意思。把與天道等有關的“忱”讀為“沈”,訓為久稽、久滞、久淹,從詞義發展的角度來看是非常自然的。如孫诒讓所說,“棐”是匪、非的通假字,意為不、不會。那麼,“天非忱”就是天命不會久稽、久滞、久淹的意思。巧合的是,這種說法亦見于後世的文獻,如《三國志》《宋書》中。都是說天命來了,受天命的人應該積極響應,不能長久地擱置,這是就受天命者的态度和作為而言的。“天棐忱”則是說天不會長久地停留不變,這是就天的自然特性而言的。可見,六朝及其後人對天命、天威的認識其實是與西周一貫相通的。


趙平安教授既而讨論了“天棐忱”所反映出的西周早期天命觀。其一,“天棐忱”反映了西周天命觀的發展。周人認為,天命有自己的運作邏輯和規律,不會永遠停止不前。天道的這種客觀性,可以看作是荀子“天行有常”的思想源頭。其二,“天棐忱”是對殷商“我生不有命在天”的回應。周人推翻殷商,強調他們對天命取得的新認識,是擊垮商人心理防線的有力武器。其三,“天棐忱”是對天命更清晰、更準确的認識,是周人關于商周革命和治國安邦的重要理論。

講座之後,趙先生與一些感興趣的朋友展開了讨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