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下午,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邀請上海市特級教師李惠軍老師在一教206做了題為《例談教學設計的靈感——邏輯與達成》的講座。曆史學系系主任梁志老師出席本次講座并為李惠軍老師頒發了“大中小曆史教育研究與實踐基地發展咨詢專家”聘書,副系主任黃愛梅老師、教師教育學院徐繼玲老師、華師大二附中周慶彰老師以及曆史學系本研各年級學生參加本次講座。
李老師首先強調了備課的重要性。李老師認為備課是教學的起點,是教師綜合功力的合成。備課是在博觀基礎上的約取、在科學基礎上的隽永、在邏輯基礎上的意蘊。課程标準是基于國家意志的頂層設計,教科書基于課程标準撰寫而成,而教師應當以教科書與課程标準作為知識原點,向外輻射,進行史學閱讀,從而完成備課的靈感和邏輯的扣合。
随後,李老師以具體課例指導我們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李老師以《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為例告訴我們如何進行長時段、大視野的教學設計。李老師抛出問題:四十分鐘的課堂如何承載數百年的隋唐史,靈感從何而來?長安是隋唐兩代的國都,因此李老師以長安為縮影,反映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教材講的是隋的建立與統一、唐如何取代隋、唐怎麼衰落等曆史過程,但是這樣冷冰冰的文字,學生不願意聽,所以李老師将其改為:仁壽宮謎案、太極殿逼宮、玄武門之變、安祿山進京等富有詩意的語言。李老師以“宮阙市坊和萬方奏樂”來凝練教材中的“盛世繁華”和“民族關系”兩個要點。李老師還通過分析杜甫的詩句,來告訴我們如何進行以詩證史的教學設計,如何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李老師以《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為例告訴我們如何将課堂上的意象與科學、感動與學術結合到一起。李老師指出,井岡山不僅是一個根據地,更是一種道路模式,要在授課結束後讓學生理解何以謂之“道路”。李老師以《國民革命歌》與毛澤東《菩薩蠻·黃鶴樓》幫助學生回顧前課,開啟本課。1927年形勢突變之際,如何開辟新的道路。在本課中,李老師選擇了多首毛澤東詩詞,結合偉人的心路曆程來梳理曆史過程,幫助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如何從星火走向燎原。
李老師還跟大家分享了在貴陽講學的一次有趣經曆。在貴陽五中,李老師主講了《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拓展》。1926年,貴州從美國底特律買了一輛汽車,由于沒有道路,于是修了一條石闆路。李老師以貴陽本地的故事引入,成功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上海來的老師,為什麼會對貴陽這麼了解?李老師由此展開了本課講授。李老師指出,移民、戰争、商路,都是文化交流的途徑,但是教材大部分内容都是移民、戰争、商路,文化交流部分幾乎沒有了,而文化交流才是此處重心。于是李老師選擇了貴陽本地的茶馬古道,來介紹商路如何用茶葉關聯天下的;從貴陽的第一輛汽車、石闆路到今天的汽車博覽會,時裝周上中西合璧的服裝、貴陽名聲在外的好茶和網紅街上大大小小的咖啡館,向學生展示商品流動如何承載文化交流。“一條省府路,半部貴陽史。”貴陽城成為全球貿易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同時所承載的還有異域文化的全球性流動。——就這樣,李老師通過準确把握教材文本、深度融合貴陽本地特色完成了本課講授,帶給貴陽的中學生們驚喜,也給我們很多教學思路上的啟發。
講座的最後,我系本碩同學争相向李老師提問,李老師一一予以解答,并對同學們的熱情予以鼓勵。會後,華二附中周慶彰老師這樣總結自己的感想:“其一,心中有愛,則所見萬物都能轉化為教學資源;其二,學會讀懂教材語言背後的留白;其三,學生愛聽永遠是一節好課的共同标準。”這也是參加本次講座全體師生的共同感受。無論線下整間教室裡聽講的學生,還是線上四百多名聽衆,無一不被李惠軍老師對教學研究的熱愛和講台上的激情所感染,正如某位同學朋友圈裡所抒發的:眼裡又有光了!
“誠之課堂”系列活動是我系提升曆史專業教師教育質量、聯系基礎教育界學科專家和中學教學名師的平台,期待更多的專家名師與我們攜手,共同推動大中小學曆史教育研究與實踐一體化共同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