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9日15:00—17:30,菠菜技术交流论坛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42場曁“呂思勉學術講座”第2講,邀請清華大學曆史學系博士生導師、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學者倪玉平教授進行題為“清代經濟重心東移”講座。講座由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教授孫競昊主持、教授黃純豔評議,來自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校的師生參與了這場講座。
倪玉平老師從冀朝鼎先生的《中國曆史上的基本經濟區》引入,總結了中國曆史上不同的“基本經濟區”。他提到,從南北朝開始,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就從北方的黃河經濟區轉向了長江經濟區。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論斷已經成為學界主流觀點,但是面對從“蘇松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現象,倪老師發微質疑,指出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完成南移後并未停止,而是在清代還向東部沿海地區進行轉移。
倪老師從三個角度論證這一進程:一是各沿海經濟區的快速發展,二是開埠前後國内外沿海貿易的繁榮,三是人口、耕地、賦糧、商稅等數據的沿海與内地對比。
從明代中後期開始,江南、珠江三角洲、山東直隸等沿海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繁榮。通過清代關稅資料估算,江南地區已經從糧食的淨流入地變為了淨流出地。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糧食交易的樞紐地帶,同時通過農業生産技術和替代轉移優勢,引領全國農業耕作技術發展。在珠江三角洲,廣州是清代最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桑基養殖等先進技術大範圍推廣,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産商品化發展。珠江三角洲的各類市鎮高度繁榮,成為僅次于江南地區的經濟發達地區。華北地區在大運河的支撐下獲得大發展,各類商業城鎮數量、規模和分布範圍都有極大拓展,尤其在晚清開埠之後,天津、煙台等城市的興起,使得沿海地區形成了江南、珠江三角洲、山東等地的三足鼎立的經濟态勢。
随後,倪老師進一步分析了開埠前後國内外沿海貿易的發展。唐宋以來,由于海外貿易發達,東南沿海經濟由此得以長足發展。清朝統一台灣以後,開放海禁,對外貿易迅速發展,中國長期處于出超地位。與此同時,清代沿海地區的國内貿易也得到極大發展。清中期以降,朝廷逐漸放寬對民間造船業等的限制,沿海貿易獲得進一步發展。以上海為節點,分為北線和南線兩條航路,各地的商品通過南北航路進行貿易,成為了京杭大運河之外南北物資流通的重要渠道。尤其在晚清開埠後,沿海地區城市獲得了巨大發展,北至天津,南至廣州,包括上海、煙台、甯波、廈門等城市,無不成為國内貿易的中轉站和對外貿易的樞紐。
倪老師通過對經濟數據定量分析,指出沿海地區各類經濟都較内地發達,這在數據指标上得到直觀呈現。北部、東部和南部三個沿海地區,人口總和略少于内地,面積不到内地省份一半,但人口密度卻遠遠高于後者。再通過對清代各省錢糧、漕糧的征收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沿海地區的稅糧也超過内地,在清代已成為糧食淨流入地。而且,沿海省份還承擔了更為繁重的商稅,厘金數額、關稅征收以及洋稅額度總和皆遠大于内地省份。
通過以上三個角度的分析,倪老師認為到了清代,經濟中心開始新一輪的移動,即由内地向沿海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移動,呈現出一種“V” 字型的變化。這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二次經濟重心轉移,轉移的标志是以經濟活力和商品流通程度為衡量尺度。這顯示出清代的商品經濟發展水平,已經逐步超越傳統的農業社會形态,開始向工商業社會形态邁進,無疑是一種曆史的進步。
講座結束之後,黃純豔教授、孫競昊教授和包詩卿副教授就講座内容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和意見。黃純豔教授認為,倪玉平教授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轉移問題提出了一種新的看法,是對清代經濟格局的發展做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析和解釋。在中國進入近代之後,我們是如何進入到世界體系之中,倪老師的這一論斷從中國傳統社會經濟自身發展的脈絡和角度進行了宏觀而深入的分析和闡釋。孫競昊教授認為,将開埠前後沿海經濟發展聯系起來,涉及到了中國傳統社會經濟内外循環問題,提出中國開埠的前與後,其實質是古代中國如何融入到世界一體化體系中去的問題。包詩卿副教授認為,在讨論中國古代經濟區系時,我們應該充分注意到各經濟區之間存在的商業網絡以及水陸交通要素在其間所發揮的作用。
倪玉平教授對幾位老師的評議進行了回應,本場講座在熱烈讨論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