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下午,曆史學系第四屆“思勉班”開班儀式在人文樓3102室正式啟動。校黨委常委、副書記,“思勉班”學術班主任孟鐘捷教授出席并緻辭,系本科專業責任點教授、首屆“思勉班”導師組組長章義和教授,副系主任黃愛梅副教授,系主任助理李晔夢副教授,第四屆“思勉班”導師組劉偉才副教授(組長)、郝江東副教授、賈菁菁博士、楊光博士暨全班學生,以及部分系内教師和往屆“思勉班”學生參加本次活動。副系主任黃愛梅副教授主持了開班儀式,活動特邀胡逢祥教授作題為《努力提高學養,迎接學術人生》的專題講座。
孟鐘捷老師在緻辭中從國家、學校和院系三個層面對同學們提出期望。當前國家對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培養高度重視,曆史研究關乎國家命運,即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對曆史記憶、文化傳承仍具有很高的期待。學校成立的卓越學院旨在探尋一條獨特的拔尖學生培養路徑,為高等學校培養自主式拔尖人才貢獻經驗。孟老師勉勵同學們應結合自己成長的需求,充分利用好學校和院系提供的跨學科資源和實踐機會,努力打破常規,探索最适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努力成長為複合型人才。同時不應拘泥于績點、分數,而是需要通過“思勉班”少而精的活動塑造起對待學術和生活的正向興趣。
章義和老師指出,當今教育以學生為中心,以産出為導向,這要求同學們擺脫高中思維,學會自主學習。随後,章老師從情懷、思維、方法三個角度為同學們提出了具體建議:作為曆史學專業的學生,必須具有家國情懷,志存高遠,力圖為國家學術繁榮作出貢獻。同學們也要“學會思維”,養成批判性思維,善于提問、敢于質疑。在方法層面,同學們可以養成“早思夜想”的習慣,合理安排好每天的學習任務,勤于反思,善于總結。同學們還要争取多掌握幾門語言、多了解其他學科,傳承好呂思勉先生“觀其會通”的史學精神。
随後,第四屆“思勉班”四位導師分别為同學們送上了祝福和寄語。劉偉才老師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指出,交叉學科在缺少文字的非洲古代史研究中得以大展身手,科技的發展、平台的擴大能為很多傳統曆史學難以解決的問題提供答案。劉老師希望同學們能樹立利用跨學科知識去解決那些難題的遠大理想,規劃、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志存高遠、腳踏實地。
賈菁菁老師指出,“思勉班”為同學們在課程之外創造了更有利于師生互動的空間,希望能借此平台與大家一起多讀書、多讨論,在交流中共同進步,并祝願同學們不僅收獲知識,也能感受到曆史學的深度和溫度,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充實而快樂。
郝江東老師對章義和老師剛剛言及的家國情懷、“學會思維”兩個方面深有感觸,他希望同學們能很好地通過“思勉班”這個平台鍛煉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擔當、有情懷、懂得獨立思考的人。
楊光老師強調了自主學習和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他以中國古代史研究為例指出,盡管該領域有着深厚的積澱,但隻要對問題有着自己的懷疑和想法,仍能有所開拓。他期待能在師生間的互相啟發、交流中,迸發出思想的火花。
第四屆“思勉班”成員李蘊峰同學代替全體入選的同學發言,他談及對“讀史之益”的看法,期待能将批判思維、求實精神等運用到當下生活。通過大一上學期的學習生活,同學們開始構建起對曆史學的認識,但是也遇到了跨學科知識、學術規範、學術寫作等方面的種種挑戰。最後,他希望能夠借助思勉班的平台,在導師們的指導下,邁好“從知識接受者”向“知識制造者”的第一步。
在随後的名家講座中,胡逢祥老師結合自身學術經曆,從豎立學術目标、打牢知識基礎、進入學術研究的境界三個方面,為同學們作題為《努力提高學養,迎接學術人生》的專題講座。
胡老師首先分享了自己在社會中讀、學十年的經曆,勉勵同學們在樹立目标、選擇方向時,可以綜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但一旦認定,就要保持足夠的定力與恒心,不斷地追求自己的學術理想。
胡老師随後指出,同學們要打牢知識基礎,為開啟學術研究做好準備。大學本科一到三年級期間,是可供自由讀書的黃金時期,在沒有束縛狀态下的完成閱讀,能夠自然地激發想象力、較大地拓寬知識面。因此,鼓勵大家日常學習時,應根據自己的興趣,廣泛閱讀,不斷彌補知識缺口,以形成充足的學術積澱。
關于如何進入學術研究的境界這一問題,胡老師為同學們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堅持寫讀書筆記。同學們可以通過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摘抄、批注的方式,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二,加強寫作訓練。同學們可以通過研習優秀古詩文,學習簡練典雅的文字表達,了解曆史典故。同學們也可以通過精讀經典學術論著,學習名家學者的思維方式、論證結構、語言表達。第三,注重史識與史論的培養。同學們可以通過閱讀哲學、邏輯學方面的書籍,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并通過比較的方法,把握事物的特點,以培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講座結束後,劉偉才老師總結指出,學術人生是一條長路,其中必定有跌宕起伏,但隻要有愛好、堅持和定力,也能夠得償所願。
華東師大曆史學系1994年被授予“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随即開始了以“基地班”為抓手培養優秀曆史學本科生人才的探索之路。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積累,2008年,曆史學系成為教育部批準設立的“曆史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20年,“曆史+”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成功入選教育部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随即啟動了“思勉班”——曆史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思勉班”之名,取自中國現代著名曆史學家呂思勉先生。2023年2月份,曆史學系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通過學生自願提交申請材料、面試環節,對報名同學進行了嚴格的選拔與公示,最終錄取15位同學為2022級“思勉班”(第四屆)成員。目前已選拔4屆“思勉班”學生近70位。
供稿:楊婷婷 李蘊峰 夏敬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