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2023年3月6日下午13:00-15:00,菠菜技术交流论坛2023年校百場學術講座第4場,“大夏世界史論壇”前沿講座第10場,邀請到中國美國史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曆史系的侯深教授,進行了題為“雙城——新舊波士頓的曆史反思”的講座。我系謝國榮教授主持此次活動,數十名師生在人文樓1306室聆聽了此次講座。

      講座伊始,主持人謝國榮教授介紹了侯深老師及本次講座的主題:作為大洋彼岸的一座代表性城市,波士頓何以成為了波士頓,它又是如何發展變遷的,主講嘉賓将根據自己的研究給出獨到見解。侯深教授長期從事波士頓城市環境史的研究,并着手研究海岸城市的曆史。本場講座為其環境史研究成果,将帶領與會聽衆了解新舊波士頓的區分,梳理波士頓城市發展的曆程,并讨論自然與人類文明的關系。

      侯深教授首先對本次講座的題目進行了解讀,指出存在兩座“波士頓”,舊波士頓位于英格蘭島東海岸,而我們今天熟悉的美國的波士頓則是新波士頓,随着曆史的發展,舊波士頓衰落了,而新波士頓則發展繁榮,取得了成功。

      接下來,侯深教授對兩座波士頓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介紹。波士頓本身是英格蘭島東海岸的一座港口城市,1630年,從英格蘭來到北美大陸的新教徒們正式将他們到達的城市Shawmut更名為波士頓(Boston),以紀念清教徒領袖Isaac Johnson,Arbella Johnson和John Cotton的所來之處。

      舊波士頓坐落于Witham River之上,在中世紀成為英國與歐洲大陸各國貿易的重要港口。在11、12世紀迅速發展,13世紀初,成為英國第二大納稅城市與港口,主要貿易品為羊毛。1470年代,由于河流開始堵塞,加之英國國内毛紡織業興起,舊波士頓的商業(羊毛貿易)開始衰弱,在經濟與自然的雙重作用下,城市開始沒落。1640年代,英國的饑荒導緻他們開始排幹東部大沼澤以造田,由此,舊波士頓就變成了倫敦的腹地,由原來的貿易港口型城市轉變成了農業腹地型城市。至18世紀晚期,舊波士頓複興,開始向倫敦出口谷物。從1801年到2011年,舊波士頓的人口增長了近七倍。但是,侯老師也指出,這種人口增長是由于其房價低、自然資源多,因此外來移民多,總體來說,它仍然是一座在衰弱中的城市。

      此外,為了讓與會師生更好的了解舊波士頓的風貌,侯深教授還對其地标性建築St. Botolph’s Cathedral進行了展示講解。St. Botolph’s Cathedral是一座教堂,始建于1309年,建成于1520年,高270英尺,因其外形酷似樹樁而得名。它位于舊波士頓城的中心,直至今日仍是其最高、最大的建築。侯老師指出,對于環境史學者來說,景觀都是有記憶、帶有特殊象征意義的,如果從“樹樁”遙望,其腳下流淌着the Witham River,東側是集市,周遭環繞着農田;向西望去,是一個封閉、擁擠、宗教迫害、等級森嚴的社會;向東眺望,是the Wash Bay,聯結大西洋。

      接着,侯深教授講解了新教徒們來到新大陸以及開發新大陸的宗教及現實因素。宗教依據更多的是新教徒們自己賦予的,他們将新大陸視為“上帝的種植園”,認為擁有新大陸是上帝賦予人的權利,隻要到了新大陸,不管是靈魂和身體上的需求都能被滿足。而現實因素主要是英國的土地與人口問題,1500年,不列颠島人口達到500萬,1800年達到1600萬。而且,土地承載的不止是人,還有各種家畜,比如羊。到1500年,平均每個人擁有三隻羊,英國遭遇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最終導緻了圈地運動,失去土地的人們面臨兩個去向,走出去和留下來。曆史證明,大量的英國人選擇了走出去,1607-1780是英國人移民美州的高峰,約65萬人從英倫三島來到美洲大陸。

      在第三部分,侯深教授對新波士頓的興起進行了講解。新波士頓原名為Shawmut,即“被水圍繞的土地”“甘泉之地”,因其有豐富的淡水資源而得名。受《創世紀》和《馬太福音》的影響,新教徒們認為這座城市就是上帝賜予他們的新的伊甸園,作為代管者,他們必須開發利用好這裡的自然資源,創造更多的财富,在此建立“山巅之城”。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