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2022年10月26日下午15:00,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青聯會新進教師講座第二場《19世紀歐美人非洲行記中的史料及其運用》在闵行校區人文樓5303室舉行。本次講座由我系新進教師劉偉才副教授主講、李晔夢副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劉偉才老師介紹了19世紀歐美人開始進行非洲探索并留下大量行記材料的曆史背景。大西洋奴隸貿易式微後,以收購非洲野生物和農産品、銷售歐美工業品為特征的“合法貿易”的興起自然促動着歐美對非洲的土地、人民、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進行全方位探索的熱情。歐美人對非洲探索的熱切,除了受經濟利益驅動外,亦有擴展宗教、了解未知世界、實現個人追求等社會風潮的影響,由此産生了探險家、傳教士、商人、獵人、學者、殖民軍官或官員等多種身份的旅行者。這些身份各異的旅行者在非洲探索後所留内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類記錄,如專著、回憶錄、日記、信件、報刊文章、公文等多由當時的歐美出版界、新聞界及相關機構在探索與擴張的風潮影響下所大量刊載與保存。

      劉老師強調,歐美人的非洲行記自然不可避免地帶有外來者的誤解、偏見與敵視以及白人種族優越論的傾向;針對同一對象,不同記錄者的行記也可能會因語言、認知、地理等種種複雜因素而産生不同的理解和表達;但是,這類行記自身在形式、邏輯等方面均有可取之處。在19世紀非洲大部分地區仍無書寫文字的情況下,歐美旅行者的記錄可稱寶貴,其中主要包含了大量的經濟史資料、社會文化史資料、非洲相關地區古代史資料、非洲近代重要曆史人物與重大曆史事件的資料,以及城市史、醫療史、環境史等各類豐富乃至獨一無二的曆史資料。

      随後,劉老師提出了行記史料運用的基本原則與方法。首先,應對旅行記錄的史料價值予以充分的承認與重視;其次,針對同一對象或主題,應注重綜合運用來自不同時代以及不同身份記錄者的記錄;最後,還應注重将旅行記錄與非洲人口述資料、人類學研究成果、考古研究成果等其他類型資料結合。

      劉老師以傳教士的行記與19世紀南部非洲史研究的關系為例,說明了行記史料在非洲近代曆史研究中的重要意義。傳教士因其殖民擴張先行者的身份,其記錄得以保留了非洲部分地區和國家在遭到殖民入侵前的寶貴資料;因為傳教士及其傳教組織往往紮根特定地區且長期居留,這使得他們對非洲人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記述相對更為深入、全面且更具客觀性,加之傳教士相對較強的平等意識與相對“超然”的宗教身份,他們在面對“異質”文明的時候往往更為客觀理性,其記錄更能呈現出非洲文明的特殊性或者優點;此外,傳教士依托當地統治者開展活動,能近距離觀察相關王國或部落的重要人物甚至與之互動,有機會成為特定重大曆史事件的親曆者甚至參與者,所以其記錄自然直接地呈現着相關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史、政治史、社會文化史等。故而,諸如歐仁·卡薩利關于索托人社會文化的記錄、威廉·肖關于科薩人政制與社會文化的記錄、約翰·麥肯齊關于茨瓦納人信仰與風俗的記錄之類歐美傳教士的行記材料,雖然同樣難以完全避免如外來者的誤解與偏見、白人種族優越論等固有問題,但這些珍貴的一手材料卻依舊是現存各類相關史料中相對真切可靠且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

       劉老師的報告結束後,李晔夢老師對講座内容進行了詳細總結。同時,李老師提示我們注意多方材料的對比互證能更有助于了解十九世紀以來非洲的曆史;在面對曆史人物與曆史資料時,應盡量避免過于主觀的判斷,應該更客觀地審視材料與事件本身的價值,進而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進行針對性的選擇與取舍。

      在提問與交流環節,劉偉才老師同參會師生就“由非洲探險史到非洲旅行史的轉變”、“醫學傳教在非洲的發展情況”、“歐美傳教士在非洲活動相關史料的獲取”、“非洲走向現代的曆史評價”等問題進行了積極且深入的交流探讨。

      本次講座在與會師生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