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2022年9月30日下午14:00—17:00,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大夏中國史論壇”青年學者講座第1場,邀請到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講師、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朱露川老師,作了題為“史學遺産與理論自覺——談中國史學史專業的學習心得”的講座,由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博士研究生王樂鑫同學主持。

朱露川老師結合自身的學習和研究中國史學史的經曆,主要從“創新由遺産中來”、“回應亦為創新”和“三個‘有意識’”三個方面,就求通意識、創新求變、讀書有法等作了精彩的講述。

首先,朱老師将“史學遺産論”作為一個起點,認為對其掌握和提煉有助于為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打下基礎。從“史學遺産論”這個觀念出發,史學史也是為其他研究提供支持的基礎知識,是進行史學理論專題研究的一把工具,這在“求通”意識和史學批評史的研究上得到印證。繼承中國史學的“通史家風”,應注意避免人為割裂中國史學的整體進程而且要在史學發展的動态脈絡中發現問題,合理定位研究對象。通過參與瞿林東教授主持的史學批評史研究課題,朱老師進一步認識到史學批評方面更不能脫離史學史,尊重史學的學術品格和發展規律。鑒于史學遺産與史學研究的密切關系,做好史學遺産的創造性轉化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對此,朱老師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對史學遺産批判繼承時,應該承認學術發展有其自身的曆程和規律,要把眼光放向未來。應該承認如果沒有前人搭建的框架,我們很難進入到專題的研究。因此,要充分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遺産。”

其次,朱老師分享了劉家和先生“回應即為創新”的觀點,指出具體到清理中國史學的叙事遺産時也應包含這一立場。中國叙事理論根植于史學理論“叙事”一詞并不限于史學話語體系,但“叙事”的概念在中國傳統語境中仍存在史學上的根源。因此,建立中國本土叙事理論,不能忽略中國史學史和史學理論的發展曆程。在“中國史學有沒有理論”這一問題上,朱老師借用陳其泰先生提出中國古代史學上“曆史編纂的理論自覺”的觀點,表明叙事作為曆史編纂的核心環節,尤其能夠證明中國史學的理論自覺和理論遺産。此外,朱老師還建議曆史學專業的學生進行系統性閱讀,在整體細讀的基礎上重新認識傳統中國史家著述的特質。

最後,朱老師結合自身十年來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學習經曆,總結了三個“有意識”,即:錘煉文字、重視考據、去熟悉化。有意識地錘煉文字有助于更好地寫作,為此,需要做到“不說廢話,不紮空架子,不擺攤子,尚平實,有重點,戒浮詞,講文采”,這樣才能使人讀得明白;初稿形成後的自改與他改,以及平時不論大小、長短,勤寫文章,都能很好地鍛煉文字表述能力。關于考據能力,朱老師強調文獻是史學研究的前提,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同樣離不開文獻,要有意識地鍛煉處理文獻的能力。至于去熟悉化,則需要我們深入認識古今中外史學的差異,以及史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在交流環節中,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李孝遷教授指出推進學術研究既要 注重繼承前輩的學術遺産,廣泛吸取既有研究中的成果,也要開闊眼界,積極學習西方理論,用新的理論工具、新的視角,輔之以求新求變的創新意識,努力推陳出新,形成個人的學術風格。

在提問環節,朱露川老師與同學們作了融洽互動,就“論文修改過程中的心态”、“深化史源學的研究”、“曆史與史學的區分”、“求通意識的應用”等問題作了細緻解答。交流氛圍熱烈,講座圓滿結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