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20191218下午三時許,由菠菜技术交流论坛人文與社會科學院主辦、曆史學系承辦的2019年知名學者學術講座第29場(暨大夏中國史講座第44場、中古史系列講座第8場)在闵行校區人文樓5303報告廳舉行。浙江大學曆史系主任劉進寶教授應邀客訪菠菜技术交流论坛,帶來題為《絲綢之路的由來及其商業貿易》的精彩講座。菠菜技术交流论坛的牟發松教授主持,黃純豔教授擔任評議人,來自校内外的老師和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聆聽了講座。


教授長期從事敦煌學、絲綢之路和隋唐五代史研究,本次講座中不乏他多年來研究絲綢之路的獨立心得。教授首先回顧了絲綢之路的由來,特别着眼于絲路研究中西域一詞的含義,提出西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涉及到絲綢之路上的重地敦煌和帕米爾高原(蔥嶺),特别是廣狹西域因之而區分的帕米爾。他進一步對帕米爾的曆史進行介紹,使大家了解這一地區在古代和近代以來為沙俄等國侵略的辛酸過程,以加深對絲綢之路的曆史認識。

講座的第二部分是絲綢之路的走向。教授認為,張骞通西域是中西交通史上一個标志性事件,從此之後,出現了絲綢之路南北兩道走向的記載。他向大家展示了攝于絲綢之路中敦煌沙漠一段的照片,生動地解釋了《漢書》記載中依山循河而行的交通路線。


第三部分是絲綢之路提出的背景。對于德國學者李希霍芬首次提出“絲綢之路”一事,學術界此前的認識不無模糊之處,缺乏對某些背景的深入了解。教授從學術史上進行梳理,發掘李希霍芬在19世紀來中國考察的原因和行程,指出他的七次考察是在西方列強勢力滲入中國的背景下進行的,目的是了解中國的經濟特别是煤礦資源。因此,在他之後出版的《中國》一書中繪制的“中亞地圖”,其意圖原本是為提供煤礦資源運輸路線作參考的,“絲綢之路”在書中是被偶然提出的,李希霍芬并沒有給出準确定義。教授也指出,雖然“絲綢之路”一語的出現,是在西方列強侵占東方背景下的産物,但不能因為出現的背景而否認絲路及其研究的學術性。


第四部分是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重點是這條路線上以善于經商而著稱的粟特人。教授從中西貿易的角度進行考察,介紹了粟特人故國所在的撒馬爾罕,特别是其故鄉古代粟特城片治肯特遺址,展示了親身到塔吉克斯坦博物館中拍攝的文物照片,揭示粟特時期的片治肯特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另外,他還從敦煌壁畫中的商業圖像入手講解,展現出一幅幅古絲路上商隊頻繁來往的剪影。


評議環節中,教授肯定了教授的思維能力和現實關懷,認為對“絲綢之路”研究中相關概念的淵源和傳播進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牟教授認為教授持續關注學術前沿,熟稔相關學術史,這些研究不止對中國漢唐曆史,對全球史研究的推進也有所裨益。最後,教授回答了同學代表的提問,在熱烈的掌聲中,本次講座順利結束。

(文|朱寒青  |田豐、趙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