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世界史講座第56場
2019年12月4日,上海師範大學世界史系的洪慶明教授到我系做講座。他的講座題目為《18世紀法國的書籍出版與思想啟蒙》。講座由沐濤教授主持,曆史學系的朱明、肖琦、李晔夢等教師以及研究生參加了講座。
洪慶明老師首先介紹了18世紀的法國。他提到,18世紀是一個幸福的時代,經濟發展,人口增長,戰争相對較少,識字率大幅度提高。對于大革命為何爆發,他介紹了傳統的解釋,即:首先是新興資産階級和傳統貴族階級的矛盾(問題是現代工業資産階級是否存在?),其次是啟蒙運動的影響(主要是在思想意識領域,這就涉及到書籍的生産、流通和接受)。
然後,洪慶明老師從書籍的生産、書籍的流通、書籍與思想轉變三個方面展開了論述。
首先,在書籍的生産方面,有印刷業的發展和書籍的出版情況,包括特許(permission privilege)書籍、默許(permission tacite)書籍、還有一些境外出版的書籍。總的趨勢就是神學書籍的數量下降,而科學、藝術和文學的書籍數量增加。
其次,在書籍的流通方面,即哪些人擁有書籍,閱讀公衆如何獲得閱讀體驗。法國的貴族擁有書籍,并且他們擁有書本的數量也在增加。而且圖書館閱覽室、租書店這些公共機制使得公衆能夠閱讀書籍。
第三, 在書籍與思想轉變。一方面,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書籍與社會”學派認為有關
宗教神學的書籍數量下,科學藝術的書籍數量增多,這是集體關注和對新思想接受能力轉變的先見标識,啟蒙哲人努力将神性從人的世界裡排除。另一方面,美國新文化史家達爾頓(Darnton)認為非法出版的哲學書籍剝奪了象征體系的神聖面紗和意識形态神話。
從以上四個方面,洪慶明老師提出了一些問題。如書籍、閱讀制造了啟蒙還是社會發展進程促進了思想轉變?從政治文化呈現的圖景能夠看出,在啟蒙巨著還未問世時,法國的社會思想氣候已經發生轉變,人們具有批判性思維,譬如1748-1757年的廿一稅改革争論,烏尼詹尼圖斯争論,騎士文學、市民文學的興起。
最後,洪慶明老師就幾個問題指出還有更多的研究空間。如啟蒙運動來自何處?長時段看西歐内在精神文化的成長+中時段看18世紀思想氛圍的轉變,是否意味着否認啟蒙的意義和存在?如果将啟蒙運動看作是西歐曆史長時段的一個顯見節點,那麼如何解釋啟蒙創造了革命這個經典論題?
講座結束後,各位老師和同學就相關的問題同洪慶明老師展開了熱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