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7日晚,中國人民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德國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歐洲學會德國研究分會理事孟虹老師受邀在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做題為《二戰反思與德國記憶文化建構之獨特路徑》的講座。本次講座是華東師大大夏世界史講座“德國史前沿”2020年春季學期的第三講,由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的葛君老師主持。此次講座繼續以“雲端”視頻連線的方式進行,以開放的平台吸引了二百多位老師和同學前來參與。
孟虹老師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德國聯邦議會與記憶文化建構研究(1990-2015)》主持人。本次講座從二戰的性質、反思的基礎、路徑與内容、罪責與責任、遺忘與記憶和未來與和平六個方面講述了二戰反思與德國記憶文化建構的獨特路徑。
首先,孟虹老師指出二戰的性質是政治暴力與強權政治作用下爆發的世界大戰。希特勒在戰争爆發之前已經開始對原來的國家體制進行調整,推進建立獨裁體制,1936年後逐步向軍備、戰備和建立純正的日耳曼民族發展。在戰前希特勒已經開始重新恢複和創建大日耳曼帝國,例如薩爾地區的回歸、萊茵地區的收複、與奧地利的合并和蘇台德地區的收複。随後孟虹教授從民主制度的缺陷、人類固有的集體劣根性、德國的民族特性三個角度分析了德國從一個19世紀末再度崛起的國家變成一個獨裁統治的國家的原因。同時,孟虹教授從倫理角度思考了“正義戰争”的内涵。孟虹教授講到:一般認為戰争可以是合理的,但戰争是否合法仍需要思考;一旦參戰的一方被認為合法,則另一方就會被絕對的妖魔化和非人化。通常,戰争必須遵守“适度原則”和“區别對待原則”兩個基本原則。
随後,孟虹老師談到德國對二戰反思的基礎是民主政體的重建與政治文化的改革。聯邦德國建立後頒行的《基本法》突出了國家對人權的保護,用“議會内閣制”取代了原總統二元制,實際掌權人聯邦總理由聯邦議會選舉産生,對聯邦議會負責并受其監督和問責。《基本法》規定德國恢複聯邦制,賦予各州更多的自治權,聯邦參議院在聯邦層面代表各州利益。同時《基本法》明确規定禁止對外侵略和對内實行法西斯專政,聯邦憲法法院負責诠釋《基本法》和裁定其應用是否合法。由此,聯邦德國政治文化完成了由“依附型”向“參與型”的轉變。
孟虹老師講到,德國二戰反思曆程受到多元化沖擊,反思内容持續深化拓展。在學術研究方面,曆史學的實證研究和曆史修複主義、政治史方面對強權政治和政治暴力的研究、國際關系史方面的研究和社會文化學領域在社會記憶與集體認同、記憶場所、文化記憶與交際記憶方面的研究深刻地影響了德國對二戰反思的路徑。德國反思的核心内容在初期主要針對納粹主義和獨裁統治政權、軍國主義和侵略戰争,後來逐步擴展到抵抗運動和轟炸戰争、種族主義和對猶太人的屠殺、戰後德國人的遭驅逐與逃亡、二戰的幫兇和傀儡政府等方面。總體來說,反思推動力的來源與趨向主要經曆了由外向内、自下而上、由西向東、由點及面的過程。
接着,孟虹老師講述了德國罪責追究的無期限性與責任承擔和損失彌補方面的内容。如何看待二戰的罪責和責任,一直是德國乃至世界不斷争論的問題。聯邦德國每一屆政府上台後都面臨如何認知曆史的挑戰。迄今德國承擔罪責與責任的措施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将對于罪犯的追責審判期限從最初20年延長至30年,後又延長至無期限;不斷對受到二戰迫害的猶太人、強制勞工及本國的精神病患者等進行賠款;按照波茨坦會議承認重新劃分的疆界。從這一角度,我們看出德國人既是二戰的“肇事者”、“施害者”和“幫兇”,同時也是二戰的“受害者”和獨裁統治的“犧牲品”。
最後,孟虹老師面向未來思考了德國推動歐洲一體化和全球可持續性和平發展的責任和挑戰。統一後的德國面臨全球化發展、歐洲一體化和東德的重建與東西德的融合等挑戰。在新冠疫情的新形勢下,德國基于自己的曆史經驗,所擔負的責任非常大。德國在2020年7月至12月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将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意義十分重要。
講座結束時,孟虹老師總結了德國二戰曆史反思的經驗,核心是維護和捍衛民主與法治、人權和平等性。德國對于曆史認知有決然的肯定性,認為整個國家乃至世界都需要以史為鑒。而對于曆史的反思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根據現實的發展進行重新建構。德國始終牢記作為建構大國肩負的和平使命,在全球治理方面和推進和平發展方面,未來中德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在提問環節中,同學們熱情高漲,與孟虹老師讨論了“在德國記憶文化的研究中是否存在對德國的污名化”、“德國與日本記憶曆史的對比”等問題。本次講座中,孟虹老師層層遞進、邏輯清晰地講述了和平統一後的德國在文化記憶理念的基礎上,如何推進記憶文化的建構、重塑國家形象、赢得國際認同。同學們在此次講座中進一步理解了德國對二戰的反思和記憶文化建構的獨特路徑,受益匪淺。講座在與會師生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