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下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院長劉鴻武教授應邀做客菠菜技术交流论坛大夏世界史論壇——非洲史前沿講座第四講,為廣大師生帶來了題為“中國區域國别研究的曆史溯源與未來趨向——兼談中國非洲研究如何揚長補短創新發展”的精彩講座。講座以騰訊會議的形式進行,來自菠菜技术交流论坛及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雲南大學、西北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浙江師範大學、安徽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30多位師生現場聆聽。此次講座由我校世界曆史研究院執行院長、非洲研究所所長沐濤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劉教授首先對作為人類認識工具的“學科”及其曆史變化進行了簡要介紹。他認為,學科的劃分、邊界和效用不是絕對的、固化的,而應該是動态的、相對的,并應根據人們從事科學研究的需要,根據人類認識世界的進展而不斷調整、豐富和完善。區域國别研究以地域為研究對象,具有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特質,因此,其成長也需走綜合、分化再綜合的螺旋式上升道路。
接下來,劉教授結合中國對非洲國别研究的現狀,回顧了中國深厚的區域國别研究學術傳統和實踐積累。他認為,中華傳統學術與思想,強調學問之道,貴在一個“通”字,重視對社會事務做分門别類的領域劃分、重視對人類事象與國家治理時空關系的綜合把握,重視人類文化在地域與時空方面的整體性、差異性和多樣性的綜合考察。《詩經》、《漢書·地理志》等一脈相承的作品促成中國古代史上“疆域地理學”的形成便是很好的例子。劉教授指出,中國曆史上一直高度重視特定時空環境下各地區的不同狀态特征,并與自身豐富深厚的國際關系觀念和思維傳統相結合,形成了“文明發展的時空意識”。就治學傳統而言,中國傳統的區域研究主張因地制宜、窮變通久,體現出一種“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統籌考慮的思維模式。
我國的區域國别研究如何實現創新發展?劉教授認為,中國古代學術“經世緻用”的特點,是今日區域國别研究領域發展創新的曆史基礎和精神源泉。劉教授提出,長遠來看,我國區域國别研究獲得創新發展的要務是将“領域學”與“區域學”有機結合起來,相互支撐,并綜合與貫通,這有可能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劉教授特别提到,非洲學作為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需從不同領域、不同學科對其各區域國别進行研究,形成“地域學”與“領域學”互補的結構。
區域國别研究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突破點,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就非洲研究而言,劉教授認為,一是缺乏系統性、長期性、專業化的基礎研究支撐;二是缺乏機制化、機構化、實體化的專門科研機構;三是缺乏專業化的學科與人才培養平台;四是缺乏專業性多樣化的研究資源建設與持續支撐;五是缺乏暢通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與交流管道;六是缺乏政、企、社、學、商各方之間的整體協同與統籌安排。結合這些問題,劉教授介紹了他所在的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近年來在研究教學、課程建設、平台搭建、學科團隊培養、對外交流和推動政企學研協同聯動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劉教授指出,在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處在深度調整中的當下,區域國别研究無疑被賦予了日益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而這就需要我們采取切實有效的舉措,把中國區域國别研究建設起來。劉教授就加深學科理論内涵、提升戰略地位、争取政策支持、推動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國際合作和吸引複合型人才投身非洲研究等方面談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希望能有更多的“後浪”參與進來,為中國的非洲史研究和區域國别研究添磚加瓦。
最後的互動環節氣氛活躍。在場觀衆就講座内容和當下中非關系熱點問題與劉教授進行了互動,劉教授随後一一作出了解答。本次講座專家從中國區域國别研究的大視野出發,透視了國内學界對非洲區域國别研究的現狀與問題,并就如何深化非洲史研究,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對非戰略需要,提出了很好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