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至23日,四川大學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國際關系學院副研究員霍仁龍老師應邀莅臨我校,在人文樓3102會議室為2019級和2020級“思勉班”同學講授了《GIS與曆史研究》跨學科短課程,包含GIS和地圖學基本理論(一講)、如何利用ArcGI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地圖繪制(兩講)、GIS應用典型研究案例的解讀與分析(一講)等四講。本次短課程為曆史學系“史海新舟”跨學科講堂第二季,由曆史學系副教授、2019級“思勉班”導師趙晉老師主持。課程同步向其他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開放,100多名同學在線上參與學習。
在第一講中,霍仁龍老師對GIS和地圖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論進行了講解。首先,霍仁龍老師強調了GIS在當今曆史學研究中的獨特價值。在信息化時代,面臨日新月異、龐雜繁複的多源數據資料,傳統研究方法已無法對其進行有效整合與分析。發端于1950年代的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技術将現代信息技術(數字化、數據庫、互聯網絡、統計分析、數據挖掘、可視化計算、GIS等)深入應用于人文社科研究,為這一問題提供了交叉與跨學科領域的解決之道。在曆史學方面,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的曆史地理可視化是目前國際數字人文研究應用的前沿和典型。霍仁龍老師繼而從定義、功能和數據結構等方面簡要介紹了GIS,令同學們對此有了初步了解。
其次,霍仁龍老師講解了地圖的定義及相關概念。地圖是遵循一定的數學法則,将地球(或其他星球)上的地理信息通過科學的概括,運用符号系統表示在一定載體上的圖形,以傳遞它們的數量和質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規律及發展變化。簡言之,地圖是空間信息的抽象模型(符号化模型)。随後,霍仁龍老師講解了地圖的載負功能、傳遞功能、模拟功能和認知功能等四種功能,并對地圖類型、空間參考和空間投影等内容進行了簡單介紹。最後,霍仁龍老師介紹了地圖編制中的重要内容——地圖概括。
在第一講的最後,霍仁龍老師指導同學們成功繪制并導出了一幅中國行政區劃地圖。
在第二講中,霍仁龍老師講解了矢量數據的下載、導入、對矢量數據進行處理與地圖繪制的方法。霍仁龍老師以“制作一幅1820年江蘇省行政區劃地圖”為例,向同學們展示了從問題分析、數據下載到地圖制作的全過程,循序漸進地講解了利用ArcGIS軟件對矢量數據進行處理與地圖制作的具體方法。講解後同學們以“制作一幅家鄉省份行政區劃地圖”為作業,鞏固了同學們利用ArcGI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地圖繪制的方法,并現場解決了同學們遇到的各種問題。(這裡僅顯示部分同學的作品)通過這一講的學習,同學們基本掌握了對矢量數據進行處理和地圖繪制的方法。
在第三講中,主要學習了利用矢量數據進行空間分析的相關内容。霍仁龍老師選取“清代京杭大運河對江南市鎮分布的影響”這一研究案例,向同學們講解了運用GIS方法解決相關問題的思路,并具體展示了利用ArcGIS軟件中的領域分析功能、提取分析功能等功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講解過後,同學們以“家鄉省份主要河流對聚落空間分布的影響分析”為例進行練習,在熟練掌握相關GIS方法的同時,也培養了同學們進行量化分析的思維。霍仁龍老師鼓勵同學們對自己的分析結果進行深入思考,研究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第三講的最後,霍仁龍老師向同學們講解了創建地理數據庫的方法及應注意的重要事項。
在最後一講,霍仁龍老師講解了栅格數據的下載、處理和分析方法,并結合前期所學,實踐利用多源數據進行空間分析的方法。霍老師首先講解了利用栅格數據進行表面分析、插值分析的方法,并結合聚落分布的具體案例向同學們展示了利用多源數據資料進行空間分析的優勢所在。霍老師強調在進行數據分析時,除了要注重研究區域内地理要素的影響,還應該将觀察範圍适度擴大,關注區域外整體的地理特點。
在講座的最後階段,霍老師還教授了同學們如何進行地形剖面圖、等值線圖等地圖的繪制方法,并且介紹了其他與GIS相關的分析軟件。霍老師表示,希望同學們在今後能積極探索GIS的其他功能,靈活運用GIS進行曆史研究,也歡迎所有同學與他溝通交流。
最後,本次曆史學系“史海新舟”跨學科講堂活動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