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202163日星期四下午3點,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副研究館員胡嘉麟老師應邀莅臨我校,在闵行校區曆史系樓1306會議室為我校同學開展了一場題為《從考古新資料看早期吳國曆史的幾個問題》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曆史學系副教授王進鋒老師主持,上海交通大學曆史學系的副教授陳穎飛老師、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所的楊永生老師以及本校曆史學系的黃愛梅老師一同參與本次講座的讨論。



本次講座分為三個部分,首先由王進鋒老師對上海博物館在青銅器收藏和研究方面的成就以及胡嘉麟老師的學術成就作了簡要的介紹。之後,胡嘉麟老師正式開始本次講座的講述。

胡嘉麟老師首先論述了在古史研究中考古學與文獻學結合的重要意義,之後,他以近些年發現新的有關吳越考古材料為基礎,對“太伯奔吳”、宜侯夨簋等史學界聚訟不已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看法。胡嘉麟老師從太伯奔吳是否存在、太伯奔吳的地點在哪裡、吳國何時遷到江南三個方面展開對太伯奔吳的問題探讨,推測太伯奔吳實際上是通過褒斜道翻過秦嶺,沿漢水順流而下達到丹陽的荊山地區,以及西周中期的吳國在毗鄰南陽盆地的淮水流域,春秋早期尚在蘇北地區,春秋早期以後遷到蘇南。之後,胡嘉麟老師從吳國遷徙的問題引申出對宜侯夨簋性質的研究,認為:夨、吳、虞三字在金文中作為國族名互不通用;宜侯夨簋不屬于吳國青銅器,而是虞國青銅器;煙墩山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時代和風格都不統一,不是西周時期的吳國墓葬;吳叔器、吳季器的風格統一,為中原樣式,尚未受到徐舒、越文化的影響。同時,胡嘉麟老師還讨論了吳國稱王的時間與史書記載不符,以及西周時期吳國與周王室和其他諸侯國的關系,以此勾勒出吳國曆史發展的軌迹,認為:吳國與中原諸國一直保持密切的聯系;西周晚期以後,周王室無力控制南淮夷,吳國開始有蠻夷化的傾向,在兩周之際開始稱王;吳國的同姓婚也是蠻夷化的重要标志。之後,胡嘉麟老師鼓勵與會同學重視方法論的學習。



在講座的最後階段,參與本次講座研讨的陳穎飛老師、楊永生老師、黃愛梅老師也對本次講座作了高度的評價,并且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相應的問題進行探讨,同學們也提出了自己的小問題,與會的老師都熱情的作了詳細的解答。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