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學術講座:巴斯蒂《近代中國的國家》
發布時間:2013-10-25

大夏講壇128

主講:巴斯蒂 教授

題目:近代中國的國家

主持:張濟順 教授

時間:20131029日(周二)15

地點:闵行校區圖書館報告廳

講者介紹

巴斯蒂教授是國際知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專家,現任法蘭西科學院人文及政治學院院士兼院長、歐洲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近現代世界史部名譽研究員,并兼任多家學術單位的學術委員及多種刊物的編委。此外,她曾任法國高師副校長、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近現代世界史部特級研究員等職,獲得過四級榮譽勳章、三級國家勳章。她有9著作,并有法文、英文、中文、日文學術論文百餘篇。

内容概要

19世紀早期到1949年,中國的政治變化看上去并不一定導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不論新中國的成立被視為是與舊中國的完全決裂,還是僅僅是由一系列步驟及諸多連鎖事件組成的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進程中的一個階段。自從1912年清王朝崩潰以後,中國及其他國家的曆史學家的主要曆史叙述都試圖集中于建構政治革命的進程。曆史事件及細節看起來好像都是對革命運動的解釋或證明,所有的證據都表明革命是民心所向。然而,人們卻忽略了制度的命運及其運行狀況。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随着官方放棄了革命的政治話語,許多原本被認為早已消失了的舊制度所産生的張力與問題仍然影響着今天的中國社會。由此可見,晚清到民國初年的政治沖突也許不能輕易貶低為失敗,或是對革命的篡奪。我們需要重新審視1850年至20世紀20年代早期的官僚主義和政治精英之間的沖突。我認為這是一種試錯的探索活動,也是重組政府的方式。這種沖突确保了實際權力的一種平衡分布,革新、抑制了舊制度,并且創造了能夠符合社會集體需要的新政權。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經曆過這個國家權力的現代化過程。中國的特殊選擇在于用“國家”一詞來表達現代國家的涵義。這個“國家”的概念是“國民國家”而不是國民分裂的國家。這個事實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影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