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題目:18世紀以來歐洲曆史學家如何描述過去?
講座時間:2014年10月8日下午13:00-15:00
講座地點:圖書館報告廳
講座人:斯坦凡・貝格爾教授(Prof. Dr. Stefan Berger)
講座人簡介:
斯坦凡・貝格爾教授是當前歐洲史學界著名的社會史學家和史學史學家。他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先後在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威爾士大學任教,現任德國魯爾大學社會史與社會運動史教授、魯爾區社會運動研究所所長、魯爾區圖書館基金會主席、歐洲曆史與理論學會主席。他常年在英德兩國任教,主持過多個歐洲科學研究基金會資助的學術項目,并擔任英德兩國國家級學術評審機構的專家。他出版的專著有:《英國工黨與德國社會民主主義者,1900-1931年:一種比較研究》(1994年)、《尋找正常性:1800年以來德國的民族認同與曆史意識》(1997年)、《19-20世紀德國的社會民主主義與工人階級》(2000年)、《發明民族:德國》(2004)、
《友好的敵人:英國和民主德國的關系,1949-1990》(2010年)。此外,他主編的多卷本《書寫民族》叢書(2007-2014年)在歐洲學術界引起轟動,屢次獲得好評。
講座内容:
貝格爾将解釋民族曆史書寫的意義及其結構。他認為民族史學是歐洲現代性的關鍵步驟。他将介紹民族曆史編纂學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如民族、民族認同、曆史、記憶、科學性、神話、宏大叙述、文明化、文化、種族性、種族、階級、宗教與性别,并勾勒一種比較性與跨國性的方法論。
貝格爾首先提供一種從中世紀到18世紀中葉民族史學的簡要概述,然後集中讨論18世紀後半葉的啟蒙性民族史學。他并不認為啟蒙時代的民族史學與浪漫時代的民族史學之間存在着截然對立。随後,他将目光轉向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曆史寫作的體制化與職業化的進程,并分析邊界分歧如何塑造民族大叙述,解釋歐洲曆史、世界曆史、帝國曆史與泛曆史是如何得到書寫的。接下來,貝格爾将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何成為歐洲曆史編纂學民族化之巅峰的曆史。他還将觀察二戰結束後民族曆史叙述是如何重新得到穩定的進程。直到60年代,一些歐洲國家才出現了曆史書寫的民族傳統受到挑戰的現象。二戰中的英雄抵抗故事遭到解構,出現了越來越多對民族曆史的批判視角。最後,曆史編纂學的當代曆史出現了頗為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冷戰的結束見證了東歐前共産主義國家出現了民族史學的複興;但這種再民族化同樣也出現在德國和西歐一些國家。另一方面,職業曆史書寫已經發現了跨民族曆史,緻力于超越民族國家界限的糾結點,并把這些民族國家視作人造與建構的産物。因此,貝格爾最終提出的問題是:曆史書寫将在21世紀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