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坤 | 《二戰史研究與史學的經世緻用》 |
沈志華 | 《斯大林是怎樣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戰後蘇美沖突及冷戰起源再讨論》 |
陳 兼 | 《二戰與“自由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 |
肖裕聲 | 《戰後遺留問題及對世界政治格局的影響》 |
林利民 | 《關于世界大戰起源問題的思考》 |
蘇太華 | 《再論“九8226;一八”事變作為二戰起點的合理性問題》 |
唐劍明 | 《日本曆史教科書中的二戰起源叙述》 |
趙福超 | 《福澤谕吉是日本侵華戰争的思想鼻祖》 |
陳衛平 陳 志 | 《納粹德國對波蘭宣戰的幾個問題》 |
耿 志 | 《二戰期間英美對核原料全球控制的尋求》 |
林曉光 |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蘇聯:斯大林為何解散共産國際?》 |
王心同 | 《論二戰時期美國的印度支那托管計劃》 |
王營寶 | 《二戰期間美國與塔科拉迪航線的重啟》 |
徐之凱 | 《“不合作”策略――論二戰末期法國與同盟國的對德決策博弈》 |
劉 京 | 《推波助瀾:臨時委員會與杜魯門政府的國際核決策》 |
譚文天 | 《再論英國對蔣介石訪印之外交因應》 |
宋永成 | 《論“二戰”期間法國海軍艦隊的衰亡》 |
趙文亮 王澤方 | 《試析“曼施坦因計劃”成功的原因》 |
胡越英 | 《二戰美軍在華失事飛機統計與分析》 |
陳海宏 |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的軍事思想》 |
牛 力 | 《抗日戰争時期武漢會戰研究》 |
丁 進 | 《南京烏龍山要塞保衛戰考》 |
張樹明 | 《冀東地區工人武裝抗戰問題探析――以唐山為例的考察》 |
李懷順 | 《太平洋戰争後期中國收複華南的構想和行動》 |
李繼華 | 《毛澤東戰略相持理論的形成過程及主要内容述論》 |
安 德 | 《「正義之劍」再論:蘇聯空軍志願隊對抗戰勝利之貢獻》 |
曾 靜 | 《抗戰時期宋美齡與陳納德交往初探》 |
付辛酉 | 《駝峰航線與盟國對華空運》 |
高 洋 | 《美國與九一八事變――從門戶開放政策到史汀生主義》 |
邵憲梅 | 《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
齊 蘭 | 《中國共産黨維護戰後國際和平的理論貢獻及其意義》 |
張 華 | 《關于侵華日軍雲南細菌戰受害調查的研究》 |
杜清華 | 《美朝軍控外交的發展階段及特點(1945-2016)》 |
王宗仁 | 《再談二戰後朝鮮半島局勢不穩定因素》 |
徐�玮 | 《緣何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戰犯的時空決計》 |
何 蘭 | 《日本報紙在全面侵華戰争初期的活動及影響》 |
孟鐘捷 | 《從德累斯頓大轟炸之争談二戰記憶的真實性問題》 |
陶賦雯 | 《戰争影像記憶生成機制研究――以新世紀以來日本戰争電影為例》 |
朱大偉 | 《血海》中新加坡肅清大屠殺的創傷記憶書寫 |
王建豐 | 《胡适論“持久戰” ――以胡适1937年9月的兩篇演講為中心》 |
施 欣 | 《論美國記者斯諾抗戰新聞思想――基于《平津新聞學會賀信》為中心的考察》 |
汪金國 | 《“俄德兩國關于俄藏德國文獻數字化項目”綜述》 |
花 琦 王 蕊 | 《統一後德國文學知識分子與民族認同困境――基于馬丁・瓦爾澤1990年以來的作品分析》 |
胡曉琛 | 《二戰記憶文化與記憶叙事在戰後聯邦德國的範式轉變》 |
唐 琪 | 《“神聖戰争”與曆史記憶的構建:蘇德戰争時期的蘇聯文學戰線研究》 |
Enrique Larreta | On the Shadow of the Anglo Empires: German Affinities in Latin America |
David Seibert | WWII in Germany: Bringing the Controversy (back) into History Lessons |
彭敦文 | 《為中國而戰和為世界而戰――抗日戰争的時代性認識問題》 |
趙亦彭 | 《政治文化視角下的德日戰争反思比較》 |
張明林 | 《廓清曆史虛無主義毒霧 正确認識世界反法西斯戰争中國戰場上中國共産黨的曆史地位和作用》 |
韓洪泉 | 《上海抗戰研究述評》 |
黃 滔 | 《滲透史學方法,提升曆史解釋――以<綏靖政策與“集體安全的失敗”>為例》 |
宋青紅 | 《宋美齡與抗戰時期的婦女動員》 |
溫長松 | 《淺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越通郵》 |
吳 元 | 《救濟與開發:抗戰時期華僑投資西南研究》 |
楊黔雲 | 《抗戰時期滇緬鐵路的籌建與破産》 |
喻 卓 | 《二戰史研究之英國檔案資源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