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統文化鑄就中國夢
――曆史系實踐隊走近太湖�港文化之橋文化
這裡是蘇杭腹地、天堂中央。千年水天堂,太湖南�港。太湖�港,典型江南,醇正水鄉。水多、河多、橋多。�港,自古就有“橋梁數千”之說。相當多的古橋、名橋和大橋,一座橋就是一種人文。千年積澱,影影卓卓地釀成一種文化:�港橋文化。�港文化以水為脈,橋就是“律動的脈搏”。�港橋梁的發展史,是一部文化史,同樣是當代學子研究科學與人文的不可多得的好載體。
(一)吳江檔案館
在古代,橋便與水利建設緊密相連,是過去政府重點發展、保護的對象,而今,橋的作用日趨下降,而政府的保護力度也呈現同樣的趨勢。因此即使我們翻遍了檔案館所存的所有政府文件,仍然沒有找到相關的信息。但是縣志中發現的曆史記載還是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例如,它羅列了吳江境内的所有橋,包括其自古到今的發展情況,并介紹了橋在古代發揮的水利功用。實踐隊員又同時從�港文化中去找尋橋的蹤迹,雖有涉及但是并不全面。另外從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也有相關的橋的記載,主要講了橋從古至今的修繕,現今的發展狀況等。
在吳江圖書館内的古籍閱覽室中,關于橋的電子資源也是存在的,但是主要分别介紹了重要的幾座橋,而并不全面,也沒有相關的準确的圖片。所以,這方面存在諸多的空白,需要通過實地走訪進行了解後進行積極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在資料查找中,大家基本上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也為接下來的實踐準備了充足的理論基礎。
(二)專家采訪
從吳江檔案館出來後,小組成員頂着烈日酷暑,馬不停蹄地奔赴七都鎮,進行下一階段:采訪老師的準備。晚上,實踐隊員首先和七都小學的教導主任張主任通了電話,她熱情地答應了大
首先,
聽了老師的悉心講解,大家在理論上對�港橋了解得更加透徹。實踐隊員繼續提問:�港橋文化源遠流長,
(三)實地走訪
�港橋文化的實地考察在本次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實踐小組從理論階段的查詢資料進入實踐階段,體味頂着酷暑邁入社會的苦與甜。大家事先從資料中不計其數的�港橋中選擇了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幾座橋,并根據路線将目标分為兩天進行。由于各式各樣的橋散落于古鎮的各個角落,專
接着,大家穿過小路,拐了幾個彎,看到了有流水人家相伴的述中橋。這裡是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述中橋兩端都接着兩戶人家的門前場地,橋上也綁着幾根竹竿作為晾衣架,有一位男子當時正在橋邊整理廚具拿到橋下的溪水旁清洗。述中橋的結構非常簡單,但唯一的橋洞卻非常高,
離開充滿江南生活氣息的述中橋,大家驅車來到野外田頭,見識到了恬靜的廣福橋,它是當地美術學院寫生的好去處。廣福橋是一座古橋,橋身上沒有護欄,連接着江蘇省與浙江省,有“一橋跨兩省”之美稱。但是通過近距離的觀察,大家發現橋身有很多殘破、損壞的痕迹,雖有修繕但情況依然不見好轉。原因一是百姓“文化”觀念淡泊,二是因為橫跨兩省,所以對橋的歸屬管理問題并不明朗。橋兩端野草叢生,表明它也已荒廢已久。
第一天的實地考察就此結束了,大家在考察之後除了在身體上酷暑之下的疲憊之外,對橋梁的破壞也有了一定的感慨。的确,在當今交通發達便利,我們的出行方式不是火車、汽車便是飛機,但是水運早已淡出大衆的視野,因此這種古式橋梁也不能跟上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漸漸地,人們也難以體會它們所蘊含的曆史文化。
之前的幾座橋都是民用橋,接下來大家見到的是浦更橋。高拱長堤,橫跨一條大河,旁有閘門,商船停泊左右,是一座舊時黃金水道上的重要交通要橋。閘門的用處極好的保護了水田,即使是洪汛期,水位升高便用閘門調節,使得水可以不将農田淹沒。雖然現在浦更橋已經不再承擔通運商船的任務,但它的地理位置與交通功能充分體現了太湖“塘浦圩田”的特色。而“塘浦圩田”也是�港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方面,曆史悠久,甚至早于四川都江堰的建立。
同樣的,北回橋,它有三個橋洞,橫跨太湖�港,可容大船通行,至今還在使用中。北回橋的名字來曆不凡。古人認為太湖有龍欲走,便造了北回橋,使該龍回頭返回太湖,不得離開。故“北回”有困龍之意。意味深遠,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内涵引人入勝。這也是一座橫跨江浙兩省的橋。
在南浔待了兩天之後,實踐隊員再次回到了吳江七都。這是本階段考察的最後一座橋。它多次被當地居民提起,也多次在檔案中被實踐隊員發現。這是最壯觀的雙塔橋。雙塔橋,正如其名,原本是有兩座塔屹立在其左右的,可惜在文革期間被毀,如今再也看不到塔的蹤迹了;橋旁現有一座孤立的寺廟,陪伴孤單的拱橋。雙塔橋高大雄偉,三拱橫跨大河,橋身上的石欄花紋美麗,四個小石獸分外逼真。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築工藝的精良巧妙,也更提醒大家要好好保護這些寶貴的遺産。
(四)任重道遠
至此,為期十餘天的實地考察階段落下帷幕。�港的橋梁種類繁多,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在古代,它們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如今,大多數的橋梁遭受的破壞嚴重,隻有少數人們尚需要其價值的橋梁破壞程度稍輕。例如居民需要述中橋來便利交流,政府需要國家級保護文物東廟橋,這些橋梁相對來說得到了一定的保護。而田野間,太湖邊的橋的身影與我們的時代漸行漸遠。人們在保護橋時,不應該抱有過多的功利心,應該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與曆史價值。
同時,這次考察也更點燃了同學們心中的責任心。下一階段,實踐隊員在将這幾天了解的東西進行總結、整理的基礎上,一方面進行宣傳,不僅是讓當地百姓了解橋的危機,更是要讓其他地區的人了解到這些橋的悠久曆史和獨特魅力,以此提高人們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以傳統文化助成中國夢;另一方面,實踐小組要針對我們看到的橋所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保護之法,同樣借助積極的宣傳,引起重視。
感夢敢當,史志不渝。考察�港橋文化,我們任重道遠。
撰稿:張曉雯
來源: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