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态
曆史系實踐隊走近太湖�港文化之橋文化
發布時間:2013-08-16
 

以傳統文化鑄就中國夢

――曆史系實踐隊走近太湖�港文化之橋文化

這裡是蘇杭腹地、天堂中央。千年水天堂,太湖南�港。太湖�港,典型江南,醇正水鄉。水多、河多、橋多。�港,自古就有“橋梁數千”之說。相當多的古橋、名橋和大橋,一座橋就是一種人文。千年積澱,影影卓卓地釀成一種文化:�港橋文化。�港文化以水為脈,橋就是“律動的脈搏”。�港橋梁的發展史,是一部文化史,同樣是當代學子研究科學與人文的不可多得的好載體。

72988,實踐小組正式出發。大家秉承着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先做好充足的知識了解的準備,吸取專家的意見,然後帶着問題去親自探訪各式的橋梁建築。從吳江市檔案館、圖書館,到采訪專家,到最後一一探訪橋梁,大家收獲頗豐。

(一)吳江檔案館

 729,實踐隊員到達了吳江檔案館,希望從各類檔案中找尋出�港橋文化的曆史蹤迹,從理論出發,更好地指導實踐的進行。大家翻閱七都鎮、八都鎮等地的政府公文以及文化宣傳部的行政材料,發現關于橋保護幾乎不見蹤迹。隻是在縣志中找尋到了關于橋的曆史記載。

在古代,橋便與水利建設緊密相連,是過去政府重點發展、保護的對象,而今,橋的作用日趨下降,而政府的保護力度也呈現同樣的趨勢。因此即使我們翻遍了檔案館所存的所有政府文件,仍然沒有找到相關的信息。但是縣志中發現的曆史記載還是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例如,它羅列了吳江境内的所有橋,包括其自古到今的發展情況,并介紹了橋在古代發揮的水利功用。實踐隊員又同時從�港文化中去找尋橋的蹤迹,雖有涉及但是并不全面。另外從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也有相關的橋的記載,主要講了橋從古至今的修繕,現今的發展狀況等。

在吳江圖書館内的古籍閱覽室中,關于橋的電子資源也是存在的,但是主要分别介紹了重要的幾座橋,而并不全面,也沒有相關的準确的圖片。所以,這方面存在諸多的空白,需要通過實地走訪進行了解後進行積極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在資料查找中,大家基本上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也為接下來的實踐準備了充足的理論基礎。

 

(二)專家采訪

從吳江檔案館出來後,小組成員頂着烈日酷暑,馬不停蹄地奔赴七都鎮,進行下一階段:采訪老師的準備。晚上,實踐隊員首先和七都小學的教導主任張主任通了電話,她熱情地答應了大家采訪老師的要求,并主動提出幫同學們聯系�港文化研究組的核心老師,為同學們的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鼓勵。為了第二天的采訪,小組成員積極準備着資料,并最終決定了要咨詢老師的幾個主要問題。一是�港橋文化,這種獨特的文化形式究竟有哪裡具體的價值?第二是,曆經多年的風吹日曬,橋梁必有損害之處,損害的程度如何以及政府是否真正重視到這一問題呢?

730,實踐隊員來到了吳江區七都小學,見到了�港文化研究組組長姚阿江老師和核心骨幹朱芳老師。姚阿江老師參與學校科技實踐指導多年,以�港文化為載體,開發出了一系列研究性學習和科技實踐活動,用科普之水載創新之舟,碩果累累,連續8年獲得省級大賽一等獎,兩次跻身全國科技實踐活動“十佳”。實踐隊員向兩位老師介紹了本小組的課題名稱、研究方向、研究目的;老師們也熱情的對相關疑問進行了解答。

首先,老師介紹了�港文化。�港是古代勞動人民為防澇防洪,開挖出的一條條規劃有序的河流,所以是一項凝聚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水利工程。南北方向(縱向)的叫“浦”、“�”、“港”,東西方向(橫向)的叫“塘”。因此�港的獨特之處在于“塘、浦、圩、田”的水系布局。�港衆多,理所當然的橋也衆多,而且不同的�港有不同的橋。至于其價值,不僅僅是作為水利方面便民利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我國的優秀文物保護對象,其曆史文化價值尤為重要。而至于橋的損壞情況,老師坦言,許多�港橋年久失修失去原有功能,人為破壞嚴重,有些橋橫貫江浙兩省,使得保護修繕歸屬不明朗。這些情況,在實地走訪時也能深刻地體會到。

聽了老師的悉心講解,大家在理論上對�港橋了解得更加透徹。實踐隊員繼續提問:�港橋文化源遠流長,能否請老師具體介紹有特色的�港橋,為實地走訪提一些建議?令大家感動和驚喜的是,老師主動提出明天帶着同學們一起去實地走訪,探索橋的世界。他解釋道,�港橋分布的位置比較偏,若讓同學們自己去找,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影響效率和進度。另外,由于姚老師對橋的曆史、構造、人文非常熟悉,可以為大家指點所不注意的或不知道的細節,正如有了導遊的講解,從而更好地了解�港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老師的幫助,同學們已經準備足夠充分,蓄勢待發。

(三)實地走訪

�港橋文化的實地考察在本次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實踐小組從理論階段的查詢資料進入實踐階段,體味頂着酷暑邁入社會的苦與甜。大家事先從資料中不計其數的�港橋中選擇了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幾座橋,并根據路線将目标分為兩天進行。由于各式各樣的橋散落于古鎮的各個角落,專家姚老師帶領實踐隊員進行了本次實地考察。

731清晨,一行6人驅車前往第一個考察地點:太湖邊的丁家港橋。在廣闊的太湖邊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小石橋被柳樹掩藏在樹蔭下,橫跨一條流進太湖的小河。如今這座石橋已沒有任何标記能表明它的來曆與名字。橋一端已沒有人行的道路,完全被雜草遮蓋住了,很明顯這座橋已經廢棄。老師為大家指點說,在橋與太湖之間原來還相隔着一座寺廟與老銀杏樹,可惜寺廟已在文革期間被拆毀,老樹也隻剩下一�黃土。而樹蔭遮蔽下,很少有人能夠發現這座曆史悠久、精緻的小橋了。

接着,大家穿過小路,拐了幾個彎,看到了有流水人家相伴的述中橋。這裡是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述中橋兩端都接着兩戶人家的門前場地,橋上也綁着幾根竹竿作為晾衣架,有一位男子當時正在橋邊整理廚具拿到橋下的溪水旁清洗。述中橋的結構非常簡單,但唯一的橋洞卻非常高,老師介紹說,這是為了即使在漲水期水位較高時也能方便當地人通船迎親、收糧。古代的居民尤其重視水和船,就拿娶親來說,即使陸上走再方便、離得再近,當地人一定還是選擇乘船娶親。如今,曾經古色古香的房屋被拆,建成了現代洋樓;河水污染十分嚴重,垃圾堆成山,卻并未得到重視,橋曆經修繕但是仍然破壞嚴重,而最令人遺憾的是,百姓心中根本沒有要保護古橋遺産的觀念,也最終導緻了水鄉一座座橋的破損、消失。

離開充滿江南生活氣息的述中橋,大家驅車來到野外田頭,見識到了恬靜的廣福橋,它是當地美術學院寫生的好去處。廣福橋是一座古橋,橋身上沒有護欄,連接着江蘇省與浙江省,有“一橋跨兩省”之美稱。但是通過近距離的觀察,大家發現橋身有很多殘破、損壞的痕迹,雖有修繕但情況依然不見好轉。原因一是百姓“文化”觀念淡泊,二是因為橫跨兩省,所以對橋的歸屬管理問題并不明朗。橋兩端野草叢生,表明它也已荒廢已久。

第一天的實地考察就此結束了,大家在考察之後除了在身體上酷暑之下的疲憊之外,對橋梁的破壞也有了一定的感慨。的确,在當今交通發達便利,我們的出行方式不是火車、汽車便是飛機,但是水運早已淡出大衆的視野,因此這種古式橋梁也不能跟上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漸漸地,人們也難以體會它們所蘊含的曆史文化。

83,實踐隊員再次踏上了尋橋的征途。首先,大家見到了吳江最古老的橋:東廟橋。據姚老師介紹,這座橋可追溯到南宋時期,橋墩上還能隐約看見“紹定”二字,為南宋年号,南宋君主遷都南方因此也修建了許多的橋。因太湖水文化有�、港、塘、浦四種形式,該橋建于塘之上,是一座典型的梁式橋。這座橋由兩座扁直的橋墩支撐,石材古老,現在已被列為全國的重點保護文物。因這座古橋的名聲,就連橋所在的村子也更名為“東廟橋村”。在我們上車時,突然發現在東廟橋的一側平行地建了另一座現代橋,便好奇地詢問了當地的百姓,得知是政府為了保護東廟橋,新建了一座橋來分流通行量,呵護古橋,令人驚喜。

之前的幾座橋都是民用橋,接下來大家見到的是浦更橋。高拱長堤,橫跨一條大河,旁有閘門,商船停泊左右,是一座舊時黃金水道上的重要交通要橋。閘門的用處極好的保護了水田,即使是洪汛期,水位升高便用閘門調節,使得水可以不将農田淹沒。雖然現在浦更橋已經不再承擔通運商船的任務,但它的地理位置與交通功能充分體現了太湖“塘浦圩田”的特色。而“塘浦圩田”也是�港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方面,曆史悠久,甚至早于四川都江堰的建立。

同樣的,北回橋,它有三個橋洞,橫跨太湖�港,可容大船通行,至今還在使用中。北回橋的名字來曆不凡。古人認為太湖有龍欲走,便造了北回橋,使該龍回頭返回太湖,不得離開。故“北回”有困龍之意。意味深遠,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内涵引人入勝。這也是一座橫跨江浙兩省的橋。

87,實踐隊員驅車前往浙江南浔古鎮。在那裡的兩天中,大家也發現了橋的蹤迹。南浔,是中國著名的六大古鎮之一,好山好水好橋。置身其中,仿佛脫離人世一般,一切都是靜默的。在和當地百姓的訪談中,他們說到自己家鄉的水、家鄉的橋,不自覺就流露出了自豪之感,讓實踐小分隊的成員們都豔羨不已。他們頻繁提到這樣的話,“走過橋不見橋”、“一步走兩橋”,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居民帶着大家親身體驗這樣的橋。在橋上,大家頓時明白了那幾句話的涵義,驚喜連連。橋多,故事也多,在南浔的第一天,實踐隊員從當地百姓口中了解了古鎮的橋的曆史,它們的故事傳說、它們在現代社會的境遇、它們如今的模樣。一切都形象生動,極富感染力。

88,實踐隊員動身尋找古橋。便見到了洪濟橋和通津橋。南浔的橋普遍很大,雖同樣是年代已久的古橋,但無論是規模還是構造,都勝于吳江的橋。許多橋仍然在投入使用中,雖也有殘破,但是保護地較為完好。橋邊的建築,也都保留着古樸的風貌,而不是古橋和洋樓交錯的那種虛無感,這也為大家在今後提出一定的保護橋的措施提供了範例。但是由于遊客衆多,橋邊水中的污染還是較為嚴重的,這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在找尋橋的路上,實踐隊員偶然走到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先生的宅子,古樸風貌依舊但是不失典雅。近代的一幕幕畫面浮現在眼前,有種時空交錯的錯覺,也算是看橋的意外收獲之一吧。同時大家也得知,過去修建橋梁的不僅有政府和當地居民,也有地方上的大人物、有錢人,目的是維護或提升聲譽。張靜江先生宅子旁正靜伫一座小橋。

在南浔待了兩天之後,實踐隊員再次回到了吳江七都。這是本階段考察的最後一座橋。它多次被當地居民提起,也多次在檔案中被實踐隊員發現。這是最壯觀的雙塔橋。雙塔橋,正如其名,原本是有兩座塔屹立在其左右的,可惜在文革期間被毀,如今再也看不到塔的蹤迹了;橋旁現有一座孤立的寺廟,陪伴孤單的拱橋。雙塔橋高大雄偉,三拱橫跨大河,橋身上的石欄花紋美麗,四個小石獸分外逼真。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築工藝的精良巧妙,也更提醒大家要好好保護這些寶貴的遺産。

(四)任重道遠

至此,為期十餘天的實地考察階段落下帷幕。�港的橋梁種類繁多,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在古代,它們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如今,大多數的橋梁遭受的破壞嚴重,隻有少數人們尚需要其價值的橋梁破壞程度稍輕。例如居民需要述中橋來便利交流,政府需要國家級保護文物東廟橋,這些橋梁相對來說得到了一定的保護。而田野間,太湖邊的橋的身影與我們的時代漸行漸遠。人們在保護橋時,不應該抱有過多的功利心,應該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與曆史價值。

同時,這次考察也更點燃了同學們心中的責任心。下一階段,實踐隊員在将這幾天了解的東西進行總結、整理的基礎上,一方面進行宣傳,不僅是讓當地百姓了解橋的危機,更是要讓其他地區的人了解到這些橋的悠久曆史和獨特魅力,以此提高人們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以傳統文化助成中國夢;另一方面,實踐小組要針對我們看到的橋所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保護之法,同樣借助積極的宣傳,引起重視。

感夢敢當,史志不渝。考察�港橋文化,我們任重道遠。

 

撰稿:張曉雯

來源:曆史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