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态
曆史系舉辦本科生科研項目選題指導會
發布時間:2014-04-07
 

201343号中午1200點至13:00點,由曆史系團委舉辦的第二屆本科生科研學術沙龍之科項目選題指導會在系樓1103成功舉行。本次活動邀請到瞿駿老師、王燕老師擔任嘉賓,為有科研項目申報意向的同學提供專業指導。

首先,主持人姚佳麒同學就活動的流程予以說明。每位同學先對選題意向進行簡要陳述,再由指導老師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

第一位闡述的是徐牧同學,他申報的選題是《民國時期崇明慈善事業探究――以育嬰堂為例》。徐牧從各類檔案、地方史料、方志、口述史、實地考察等方面收集資料,有意義,有目的地研究育嬰堂的機構運作,深入研究當時的社會關系。

接着,蔡樂昶同學陳述了他的課題《上海<朝霞>刊研究》。他簡要介紹了《朝霞》刊的情況,并着重點出1974年的停刊事件;從參與者的回憶、學者論文等切入點分析停刊的背景,對作者群體的影響;深入探究《朝霞》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上半葉的時代潮流中的角色,以及《朝霞》背後的上層政治團體的的博弈。

随後,馮甯默同學講述了她的課題《烏托邦的試驗――城市人民公社研究:以石家莊城市人民公社為例》。她先陳述了人民公社化的背景及現有研究成果的缺陷――較少涉及社會文化方。接下來,她從文獻、年譜,國内研究、國外研究等7個方面研究石家莊從19581963年持續5年的人民公社化曆程,希望在時政的引導下研究個案,分析與農村人民公社化的不同,及當時實施的目的、結果及相關的影響。

兩位老師對前三位同學的選題進行了點評。王燕老師指出這三個課題都是研究小個案,要注意經過二手研究後如何從個案中提煉出普遍問題,如何從曆史客觀角度體現曆史框架。王老師還分别就每個課題的具體情況提出了進一步的建議。瞿駿老師則對三位同學進行啟發性提問,指出要多閱讀檔案資料的閱讀,了解基本史料。

第四位進行闡述的是周嘉昊同學,他的課題是《社會變遷中的近代上海士紳――以唐錫瑞為例》。周同學陳述了研究的原因,并希望從《申報》《唐氏家譜》鐘獲取資料,采用文獻整理、實地考察等方法研究唐錫瑞在地方自治中的影響,在血緣宗族中的作用,在地緣中的影響以及個人的工作。

韓佳岐同學的研究課題是《萬曆47年複遼行動》。他先簡要概括複遼行動的史實,當時山海關、遼東地區時局,及重要人物熊廷弼。韓同學從《明實錄》、《清太祖實錄》時人著述天津巡撫著述等進行研究。他希望能更全面客觀研究熊廷弼及其對晚明遼金局勢的影響。

接下來,呂德修同學闡述了他的課題《清末民初的桐城派研究》。他介紹了桐城派的概況,并希望用新的模式對該内容進行研究。

張璐豔同學的研究内容是《餘杭名族研究――以盛氏、儲氏為例》。她從譜牒、《餘杭賢明盛氏生活》及晉江錢氏的宗譜中梳理有關餘杭盛氏的記載,希望研究餘杭氏族概況,餘杭南湖的社會生活、經濟狀況等内容。

王慶彬也闡述了他的課題《晚清老照片――西方攝影者鏡頭下的中國》。他認為1840――1912的數十年時間裡,西方人在華活動範圍廣,其在海外出版的拍攝照片能反映當時西方眼中的中國。他希望從多個渠道搜集相關照片,以照片角度研究晚清中國。

兩位老師也對這五位同學提供了細心的指導。總體而言,史料的搜集是重中之重,如何克服資料散亂的困難,并挖掘新史料的來源。同時,老師們還提醒同學們,在研究的過程中,應對研究的内涵、範圍作出清晰而科學的界定,方能理清脈絡、明确問題所在。

經過一個小時的積極互動與熱烈探讨,本次項目選題知道會圓滿結束。通過本次活動,參加項目申報的同學收獲了寶貴建議,不斷深入思考,力求精益求精,展現更出色的作品;在旁傾聽的同學也汲取了寶貴經驗,深深認識到曆史的豐富與魅力,學術研究的嚴謹與細緻,這将激勵着他們積極的在學術道路上不斷進取。期待着一代又一代的曆史系學子在科研學術中鑽堅仰高。

 

撰稿:梁兆蓓

來源:曆史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