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2日晚上18:00點,由曆史系團委、青年史學社舉辦的第十五期史季沙龍在人文樓5403舉行。本次活動以“近代日本的中國像”為主題,邀請曆史系郭海良老師、賈菁菁老師擔任嘉賓。
沙龍伊始,賈菁菁老師講述了近代日本對中國認識的轉變。她從日本拒斥被西方邊緣化位置的心理講起,指出日本雖然也經曆過鎖國時期,但是因為長崎一口貿易的保留,得以通過船員之口了解他國的軍事以及政治情報。
随後,賈老師以《華夷變态》為例,具體闡述了清代日本人對傳統中國仰視态度的崩潰,以及想要取而代之成為儒學正統的心理。并通過《海國圖志》在日本的版次之多為例具體闡述了第一次鴉片戰争後,日本出于唇亡齒寒的心态,開始對中國給予更多的關注以及憂慮。第二次鴉片戰争後,日本向中國派遣更多使者,眼見中國地權喪失、國人吸食鴉片,使其對中國的态度有了更明顯的變化。
而近代日本對中國的俯視在甲午戰争之後愈發深化,并且深深影響了其對中國的政治選擇。賈老師以福澤谕吉為例,具體闡釋了日本人所謂的“叢林法則”,并且在利益線的影響下,不斷有意識地割裂統一多民族的中國。近代日本存在對曆史中國的敬意與對現實中國的蔑視的矛盾心理,通過學術上不斷強調東洋學,試圖為其侵略擴張尋找依據。
接下來,郭海良老師漫談了現當代日本對中國的認識。老師根據他對日本語言的理解肯定了主題中“像”一詞運用的恰當性,随後講述了在日本對中國态度轉變的過程中,教育,特别是作為社會教育的載體――媒體的作用。
郭老師以甲午戰争結果未揭曉前天皇三日夜不能寐為例,簡述了日本對中國由“龐然大物”至輕視态度的轉變,并指出轉變之後的有一個加深過程。之後則談到了不同時代之間日本社會上層與下層對中國認識的置換,并指出日本中對中國欲俯視而不得的心态。另外,老師還簡述了國内對日本的研究現狀,并根據自己在日本的所見所感,講述了大地震時日本民衆接受救援所表現出的強烈集體意識,并啟發同學們對國民性的思考。
兩位老師嚴謹又不失幽默的講述令在場的同學們不時會心一笑。在提問環節,兩位老師聯系曆史,從“開眼看世界”、“習慣”、“教育”等展開角度闡述,希望中國以别國為鏡,以史為鑒,同時提升硬實力與軟實力,方能塑造正面而良好的國家形象。作為國家的一份子,每一個人,都肩負着一份責任。本期史季沙龍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而留給我們的思考還将繼續。
撰稿:黃依琳
來源: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