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加拿大女王大學曆史系Emily M. Hill教授(邱燕淩)在曆史系講學,分别做了環境史與中國學方面的兩場講座。
2014年5月14日下午1時,在我系1306會議室,Emily M Hill(邱燕淩博士)進行了一場題為《環境史研究:是“左”還是“右”》的精彩講座,由邱燕淩博士的好友,我系的孫競昊教授主持并擔任翻譯。
講座圍繞目前學術界非常熱門的跨學科領域“環境史”而展開,邱燕淩博士以一種獨特的角度切入對“環境史”的探讨,她就個人的在北美學界的經曆來表明,環境史在不同學科體系下所面臨的适應性;并且通過對環境史研究發展過程的梳理,揭示出其天然具有的政治話語以及與現實利益的密切關系;最終落腳于環境史研究的根本:即如何保護人類所依賴的生态環境以及如何避免公共性的生态悲劇。邱燕淩博士同時非常關注于中國環境變化及其曆史變遷,她将中國的環境史研究稱為“綠色中國”,她認為中國的環境史研究不應局限于工業化之後,而在中國自古以來的農業時代,就已經積極地參與到人類對環境及生态的改造中。
講座之後的問答環節也是十分激烈:一位同學提出,環境史如何更好地定位自身,與中國傳統的曆史地理學科相區分。邱燕淩博士認為,曆史地理是環境史研究很好的基礎,但環境史研究更關注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另一位同學則提到環境史研究是否能給出目前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邱燕淩博士則認為,曆史本身是提供過去的經驗,讓人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問題,環境史并不預設最終的答案,而是展現能夠如何解決問題。
2014年5月22日(周四)下午一點,Emily M Hill教授做了題為“How public opinion in the West turned against Chiang Kai-shek during the 1940s”(1940年代西方公共輿論是怎樣變向敵視蔣介石的)的專題講座。該講座在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5303報告廳舉行,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系孫競昊教授主持了這次講座并承擔翻譯工作。
本次講座圍繞蔣介石在1940年代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的西方公衆輿論中形象的轉變展開。在1940年代初在西方公衆輿論中仍然是一個英雄形象的蔣介石在其後形象急劇惡化,其負面形象甚至化石化(Negative attitudes were fossilized),邱燕淩教授從加拿大的外交政策,史迪威(Joseph Stilwell)、斯諾(Edgar Snow)等與中國有較深接觸的西方人對蔣介石的個人偏見和對中國形勢的錯誤估計,以及後期美國麥卡錫(Joseph McCarthy)主義盛行對蔣介石形象再度發生變化的影響等多個方面展開解讀蔣介石在西方尤其是美國和加拿大地區公衆輿論中形象的變遷背後的原因,并指出作為曆史學者,在對曆史問題和曆史人物進行研究之時需秉持一個辯證客觀的态度,并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之上進行更深層次、更廣視角的探索。邱教授的講座内容時長約為1個小時30分鐘,其後是邱教授與到場師生的互動問答環節,邱教授一一回答了同學們對講座課題及與講座相關的問題。
講座最後,講座主持人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系孫競昊教授在總結邱燕淩教授本次講座的内容和其思想性基礎上做了進一步延伸,指出同學們在曆史學學習研究過程中應重視對曆史本身的思考,并表達了對邱燕淩教授為本校師生進行講座的感謝和對未來邀請邱教授再度來華與同學們進行交流期盼。(報道者:王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