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态
曆史系舉行2013年度大學生國家創新項目結題答辯會
發布時間:2014-05-27
 

201452213時,曆史系在1206報告廳舉行2013年度大學生國家創新項目結題答辯會,這也是本學期曆史系第二屆本科生科研學術沙龍的第三場活動。答辯會由黃愛梅老師主持,孟鐘捷、瞿駿、阮清華和周健等老師組成評審團。五個項目的負責人先後上台作項目報告并回答老師提出的相關問題。

首先彙報的是蔡樂昶同學,他的研究項目是《高層政治視角下的昆曲〈李慧娘〉事件》。蔡樂昶同學嘗試從《李慧娘》這一劇目的“悲喜浮沉”來看昆劇在20世紀60年代上半葉的發展轉折,以此展現建國後政治中強勢政治領袖、中央政府一線與地方政府三者之間的聯動關系。在研究過程中,學生查閱了大量檔案,評審老師對此表示贊揚。同時,老師們也提出了問題與修改意見,希望文章的标題和行文中的詞語能更加精确。

接下來,餘康同學對餘杭南湖研究内容進行彙報。他的研究項目是《水性與土神:餘杭水利史中的神明信仰》,以餘杭水利為切入點,将佛、道與土神信仰放回餘杭地方脈絡考察,探究水利秩序與信仰秩序的關系,以期對以往的宗教研究進行反思。餘康同學的報告展現了研究者紮實的史料功夫和敏銳的問題意識。諸位老師在評審中建議學生将問題銳化,着重強化一個核心問題,而不是面面俱到;另外還需要對諸如“水性”這樣的模糊概念進行更為明确的界定。

随後,許思遠同學就他的研究項目《20世紀5070年代金山農民畫興起的研究》進行彙報。他嘗試從金山農民畫的興起過程來探讨“農民―畫家”的身份屬性。他在研究中指出,農民畫的創作者是農民而不是畫家。研究過程中,許思遠進行了口述采訪,整理了五六萬字的口述史料,其運用口述來擴充研究厚度的方法獲得老師肯定,老師也同樣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孟鐘捷老師指出,研究者不應隻局限于對畫家身份屬性的考察,還應該深入到畫作中去看其留存的文化記憶;在解讀繪畫主題和場景變化的基礎上結合對創作者的研究,或許能将研究推向另一個高度。

第四組位進行彙報的是王思思同學,她的項目是《民國時期溫州“文明戲”研究》。王思思同學嘗試以來自上海的“文明戲”進入到被視為“舊壘”的溫州之後所帶來的一系列反應為切入點,研究外來的大都市文化與固有的小城市傳統兩者之間的沖突。評審老師對她的問題意識表示贊揚,也建議她将中心問題強化加深。

然後,張晨同學就項目《195060年代農村基層糧食統購統銷政策與農民負擔問題的個案研究》進行彙報。他以檔案資料為中心,通過分析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在基層的實際情況來考察當時農民的負擔問題。張晨同學在研究的過程中,查閱了相當數量的檔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具體的數據分析,各位老師都對這一點表示了肯定。而在如何進行數字分析的問題上,每個老師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如要先理清數字的性質再進行分析,需要找到不同來源數字之間的差異并分析原因,再如數字分析時要結合文字材料。相信這些建議會讓同學們受益匪淺。

最後,四位老師對每一個項目進行了細緻的讨論,并予以慎重的評分。此次2013年度大學生國家創新項目答辯會,是同學們數月甚至數年紮實研究的成果展示,每一位同學的進步都是有目共睹的。但項目的結題不僅是一個終點,更是一個起點,同學們通過科研活動,身體力行地參與到曆史學的實踐中,夯實基礎,也拓寬了學術視野。相信大家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學術新秀,繼續綻放光芒。

 

撰稿:餘欣

來源:曆史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