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星期四下午一點十五分,由徐彙區曆史名師工作室、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誠之課堂”主辦,位育中學曆史教研組承辦的“基于單元主旨的教與學”高中曆史教學研讨展示活動在位育中學舉行。該活動分為教學展示、研讨交流兩項議程。
南洋中學的劉晖老師帶來了高中曆史選擇性必修一第三單元的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劉老師從“棍棒之下出孝子”是否犯法一事的辨析導入,激趣設問:在現代社會中,父母用棍棒教育子女是犯法行為,可這種行為為什麼在古代不犯法?為什麼棍棒教育聚焦的是“孝”?棍棒教育是否有效?通過這三個問題,引出貫穿全課的思考。
劉老師出示“子産鑄刑書”和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立法時間表,向學生提問:“早期德治和法治之争,那方更占上風?如果你是國君,會選擇哪一種?”接着出示《韓非子·顯學》、《呂氏春秋》等史料,引導學生提取材料信息,感受家國天下的同一性,言說法治、德治的不同效果,尤其凸顯亂世之下,法治效果的立竿見影。秦國因為堅定不移地走法治之路,最終統一了六國。劉老師以雲夢睡虎地秦簡為例,并讓學生講述扶蘇被矯诏賜死的故事,來印證秦朝統治者将道德(忠孝)和法律合一的選擇。而董仲舒《春秋決獄》中刑罰判決的經典案例表明,指出漢朝更是明确将儒家思想融入法家,儒學開始深刻影響國家法令,禮法開始融合。
劉老師帶領學生提取、分析《唐律疏議》等相關史料信息,認識到唐律不僅完備,而且具有重孝依禮,以血緣親疏定罪量刑的特點。結合《大唐開元禮》的部分目錄,讓學生感受唐朝法律體系的龐大及其對教化之義的重視。劉老師以宋代《呂氏鄉約》的聚會條例來構建曆史、現實情境,引導學生初步體會鄉裡教化之路。通過展示朱熹對《呂氏鄉約》的增損修訂,讓學生認識到鄉約從與國法幾乎無涉、發展到開始提倡守法的過程。《申饬鄉約保甲示》、《大清律例》等史料展現了明清鄉約的内容與制度,學生因此明晰:德治教化的背後常常暗含着法律的影子,政府在保障教化的同時,也注重懲戒的有效性。至此,禮法合流的過程全部完成。結課部分,學生們回顧導入環節提出的三個問題,并将第三問深化為“怎樣一種治理模式才可能長久有效?”首尾呼應,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中國曆史的整體思考和辨析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治理模式的作用和意義,進而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路。
接着,來自位育中學的李倩夏老師為我們帶來了高中曆史選擇性必修一第三單元第9課《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的教學展示。李老師出示拿破侖的民事、宗教兩份結婚證明,結合《1791年憲法》和《基督教習俗指南》分析其背後的曆史故事,很好地引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導出課題。李老師先是出示羅馬法發展示意圖、羅馬法中關于婚姻制度的立法内容,設問羅馬法的立法特點,然後分析基督教在古羅馬的地位,指出法律與教化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
進入中古時期,李老師引導學生釋讀教會禁止高利貸的會議記錄、《中世紀莊園示意圖》等史料,從教會的經濟立法角度,分析教會通過法律與教化有效的對中古西歐進行着雙重控制。李老師随後出示《教皇英諾森三世給法國阿拉斯主教的信》這份史料,指出教會在立法和教化上存在悖論,最終導緻民衆對教會的信任瓦解,引發反抗,因此進入宗教改革時期。李老師通過對《加爾文的通信》《宗教法庭》等相關圖片及材料的釋讀,使學生了解到新教倫理雖然迎合了新興資産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但它與天主教一樣束縛了人們的行為與思想。于是,李老師以“新興的資産階級不僅需要倫理的支持,更需要清晰的法律規範去保障他們的權利”為過渡,以孟德斯鸠《論法的精神》為例,讓學生自主提取材料信息,了解啟蒙思想家在融合歐洲傳統法律基礎上,提出的新思想主張。李老師還引導學生運用《中外曆史綱要》知識,歸納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推出“英美法系”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李老師通過叙述民法典誕生的過程,結合《法國民法典》起草人的專業知識背景等内容,讓學生分析民法典對歐洲不同時代法律的繼承與發展,導出了“大陸法系”的概念。
最後,李老師出示拿破侖對宗教的評價,民法典中有關婚姻制度的條款,結合拿破侖離婚的故事,與學生一起讨論了法律與教化的時代性、階級性,強化學生對法律與教化相輔相成的關系認知。
兩位老師的精彩教學展示結束之後,來自南模中學的俞穎傑老師主持了研讨交流。兩位執教老師介紹教學設計思路和進行了課後反思,之後參加本次活動的名師工作室學員們圍繞兩位老師的教學展示展開評課。有老師認為兩位老師的教學有許多亮點,比如在教學策略上,劉老師以“棍棒教育”切入,并貫穿全課,使得中國史的教學更加“接地氣”;李老師則是以問題驅動教學,讓法律制度的内容更加有趣、“洋氣”。不過,兩位老師有意識地使用了結構化闆書,但在呈現上略顯不足,可以更突出法律的特色、實質。
有老師認為兩位老師的教學極具“曆史味道”,不僅緊扣單元主旨,并且立足中西時空,從父子、夫妻關系創設情境,結合社會熱點,點出課程核心。曹老師還就日常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她指出在教學中,應當要注意兩節課之間的連續性,聚焦中西方的文化多樣性以及關注核心素養的分配。
有老師直言,兩位老師的教學有三個優點:一是曆史大脈絡的梳理清晰準确;二是法律文獻材料的使用成功,生活氣息濃厚;三是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出衆。另一位初中老師也認為兩節課的導入充滿趣味,過程充實,且對于難以處理的材料通過譯文呈現等方式進行簡化處理,這些都是值得學習的。
來自菠菜技术交流论坛“誠之課堂”的學員郭晨光同學認為,劉老師的材料選擇典型、易懂,并且以生活化的例子講述千年的禮法合流,非常具有親切感;李老師則能将繁雜的教材内容重新梳理,脈絡清晰。這些都是師範生學習的榜樣。
學員評課結束之後,由專家進行點評與指導。複旦附中黨委副書記、曆史特級教師李峻老師充分肯定了兩位老師的教學展示,認為兩位老師提出的單元主旨與單元目标既有深度,也有升華。同時李老師也給出了建設性的建議,如設計闆書突出中華法系“禮法結合”的特點;以婚姻法打通第9課與第10課,以鄉約部分打通第8課和第10課精神文明建設,這樣整個單元的教學會更加連貫。
徐彙區曆史教研員方勇老師在細節上對兩位老師提出了建議,如對《唐律疏議》加以歸類呈現,闆書“法律促教化”改為“法律強化教化”,體現中華法系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特點,與中國特色法治社會相結合。時間軸設計可更科學規範,時間跨度的比例應符合實際。
曹楊二中校長、曆史特級教師周飛老師肯定了兩位老師獨具匠心設置的導入環節,并就單元主旨教學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好的教學,要強幹弱枝,舉一反三。如在第9課部分,講到英美法系時,應當多以具體實例,比如辛普森殺妻案等事例,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其次要質疑辨惑,激活思維。比如在第8課時,可以以“法治”與“法制”的一字之差激發學生思維。第三是登高望遠,啟發智慧。曆史學習的是過去,但需要關注到當下與未來。第8、9課的學習需要讓學生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該如何走的問題。
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系的劉嘯副教授則從學術角度提出了兩課的銜接角度:他指出這兩課存在的差異,是東西方的差異,是國法系與民法系的差異,教學時應當注意。同時,劉老師認為在當下,結合疫情防治的現狀,更應思考我國傳統的重德守禮與西方的關注個體公民權利之間能否取長補短,這一點也可以是導向第10課的關鍵。
徐彙區曆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特級教師姚虹老師回顧了兩節課的準備過程,認為圍繞“基于單元主旨的教與學”,要考慮單元學習主題也要兼顧單元之下課與課之間的關系,要考慮選擇性必修教材的專題史教學也要兼顧“綱要”和“選必”教材之間的關系。本單元教學關注“法律與教化”,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法律的演變來認識曆史現象與時代之間的關系,更要嘗試在長時段、大容量的教材内容中保留曆史課精彩叙事的特點。
此次活動是本學期“誠之課堂”進入中學參與教研的第三次活動,同學們都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