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之家

 

風光“晉”覽,志在四方

――華東師大曆史系學子赴山西考察

 

20137月,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系2010級約60名本科生,在曆史系副系主任王東、輔導員蔡慧賢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山西進行為期一周的考察。這是本年度曆史系山西考察團隊的第一批成員。俗語有雲:中國20年發展看深圳,100年發展看上海,1000年發展看北京,3000年發展看陝西,5000年發展看山西。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山西早在十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擁有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産。在這裡,我們将觸摸最鮮活的曆史,在數千年的時空交錯中,感受中國社會的變遷,及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實踐隊伍分成多個小組,将從人物、建築、宗教、民俗、晉商文化、文物保護等多個角度,進行深入研究,并撰寫學術報告。

一、學術參觀交流

77日下午,實踐考察團隊一行前往山西大學,并受到了曆史文化學院黨委副書記徐斌、曆史系主任向晉衛老師的熱情接待。随後,向老師向考察團對詳細介紹了山西大學、山西曆史文化的概況,為大家今後數天的深入考察打下了基礎。

向老師提到,山西自舊石器時代始,已有人類生活、生産。其後也産生了諸多影響中國曆史及社會進程的人物、事件,至今保留了數量驚人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産。總體而言,在戰争年代,山西占據着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在近現代史上曾是抗戰的脊梁。而在相對和平時期,山西則顯得較為“低調”,但也孕育了聞名于世的晉商文化。經過向老師的一番解說,同學們對各本次考察的重點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随後,實踐考察團對參觀了曆史文化學院的文物陳列室,其展品都是考古系師生親手挖掘的出土文物。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實踐考察成員參觀了資料室,及《集體化時代的農村社會綜合展》。大量珍貴的檔案、資料、物品,向同學們展示了以晉為代表的華北社會面貌。

在校史館,同學們從已有111年曆史的山西大學管窺近現代史上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曆程。教育夢,強國夢。以“求實創造、為人師表”為校訓的師大學子,同樣深感肩頭責任之重大。須今日刻苦學習,明日廣育桃李,為國家建設、民族複興培養更多棟梁之才。

 

二、古建宗教行

據了解,山西擁有魏晉以來50%以上的地面文物,70%以上宋代以來的木結構建築,也是民族融合、佛教東傳的重要之地。本次山西之行,實踐團隊對相當多的古建築、宗教場所進行深入的現場考察,從而對山西、對中國的社會、建築、宗教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1.    古建,定格曆史

晉祠位于太原,始建于北魏以前,為紀念晉(汾)王及母後邑姜,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獨特的魚沼飛梁、體現宋代鑄鐵技術的金人台等,均令人印象深刻。而采用“減柱法”修建的聖母殿,顯得堅固、穩重、大氣,為我國古建國寶,表現了北宋的建築風格和審美意識。殿内聖母像、數十尊彩塑侍女像均非常寫實,形态各異,也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晉祠内更有3000年高齡的周柏、難老泉等。時光流逝滄海桑田,人間變化已萬千,它們仍一如當年,讓人生出無限感慨。

79日上午,實踐考察團隊主要考察了懸空寺和應縣木塔。由于雨勢較大,山中有落石,大家無緣登堂入室,卻也冒雨在寺外觀察,并認真傾聽講解。

懸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是國内現存唯一的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依山而建,其選址其巧,最大限度避免了風吹日曬雨淋;隻是用木樁将寺廟“釘”在山石中,曆經千年仍屹立不倒。

應縣木塔為建于遼代的高層木結構佛塔。作為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部結構高層塔式建築,其雙重套筒設計,梁柱縱橫搭建,異常精巧牢固,即使經曆了戰火與槍林彈雨,依然屹立不倒。全塔上下采用多達54種鬥拱設計,集建築精華之大成。

值得一提的是,懸空寺與應縣木塔,均位于“塞外”,分别由鮮卑族、契丹族能工巧匠主持設計建造。古代中國的輝煌文化,是各族人民智慧共同締造的。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中,同樣需要每一個民族、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

2.    宗教,反映曆史

78日,實踐考察團對中國四大宗教名山之首――五台山進行了重點考察。雖然當天下着大雨,但同學們依然興緻不減。在研究好線路之後,分小組行動,探尋掩映在山間路旁的、形式各異的大小寺廟,菩薩頂、顯通寺、黛螺頂、塔院寺(大白塔)、五爺廟、殊像寺……不一而足。五台山上,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交相輝映,大家通過實地考察,對其建築式、佛像、宗教儀式等都做了詳細了解,海域部分僧人交流,獲得了衆多第一手資料。

79日下午,實踐考察團來到大同,對雲岡石窟進行了詳細考察。大同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又稱“煤都”、“美食之城”。曆史上這裡卻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交界地帶,出了雁門關就是塞外。在這裡,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在和平與戰争中共存,相互影響,尤其是五代十國時期這裡漢民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不同文化相互影響,對後來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如漢民族受胡服影響改善自己的服裝;又如遊牧民族借鑒漢民族政權的政治制度、學習漢文化;東漢時期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佛教也發展開來,由此傳入中原。大同雲岡石窟便是這一曆史過程的見證。從北魏開始開鑿的雲岡石窟形象地記載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軌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而且石窟布局和裝飾的變化,突出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考察過程中,同學們有着各自的收獲。有同學注意到雲岡石窟在雕塑、刻鑿、音樂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是重要的曆史資料。雕刻風格獨特,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奇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态各異;浮雕裝飾景緻優美,主題突出;在雕鑿方面,繼承和吸收了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陀羅的藝術風格,創造出風格獨特的石窟文化,巧奪天工,将我國古人的智慧展現的淋漓盡緻。

有同學認為,石窟中的塑像,雖有王侯佛祖之威嚴與典型,卻是有特色的小人物更多彩多姿,比如供養人,樂舞伎,羅漢。有嘻嘻做笑,有若有所思;有對舞,也有單旋。這樣的“人性化”刻畫,讓人生出更多的親切感。雖然多個洞窟由于修葺而未能一睹芳容,但僅從外圍圖片、故事講解中,也品出個中無限滋味。

雖然石窟在建造過程中,融合了統治者以宗教影響民衆思想的目的,但大家依然從中讀出了古代人民對極樂安詳世界的向往。這也是當今人們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三、特色文化行

1. 醋,别具一格的文化

山西有别具一格的“兩黑兩白”文化,即老陳醋、煤、汾酒、面食。而710日上午在醋文化園的考察,則讓大家親身體驗醋文化。園中展示了多種釀醋器具、文獻典籍、圖片。醋園裡既保留了傳統的手工作坊,也展示了現代老陳醋生産工藝流程,于嚴謹的釀造工藝與規模化生産中看到了老陳醋的文化與經濟内涵。考察過後,再品嘗五年、八年的手工釀造老陳醋,舌尖上所體味的已不是簡單的味道,而是醇厚的文化。

2. 博物院,品文化盛宴

710日下午,在山西博物院的考察,更是讓大家對山西的特色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山西博物院有約40萬件珍貴藏品。據了解,博物院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迹、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曆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大家在跟随講解員的步伐,集中參觀考察了前7個專題。結合此前在《考古與文博》、《中國曆史地理》等課程上所學的内容,同學們從舊石器時代開始,逐步了解山西曆史發展的脈絡;展櫃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有故事與底蘊,因而顯得那麼的生動而有溫度。

本次考察團隊分為多個小組,各小組還根據其研究課題,結合前幾天實地調研的内容,在相應的展廳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而重點研究晉商文化的小組,則在相關展廳中了解明清時期晉商由興起至有衰落的曆史。豐富的晉商文物和文獻資料、生動逼真的大型仿真場景,渲染出極富地方特色的山西民居及市井生活,為接下來平遙古城及喬家大院的考察奠定了基礎。

3.    晉商文化,以史為鑒

711日,是山西考察的最後一日,實踐團隊冒雨走訪平遙古城。這座由劉伯溫親手設計的古城,有獨特的風水布局與建築文化;城中的明清一條街,能讓大家領略居民日常生活;走訪縣衙,參觀牢獄刑具與升堂辦案場所,思考廉政文化的前世今生。而最有特色的,莫過于參觀中國錢莊博物館(協同慶票号)。晉商在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是國内商貿金融的前驅,其進取、敬業精神不僅為其赢得了可觀的收益、促進了其時國内經濟的發展,于今日中國經濟發展仍有重要借鑒意義。在參觀的過程中,通過其房屋布局、擺設、地下金庫等,可最大限度的還原票号當年的經營畫面。而下午對喬家大院的考察,也幫助大家對晉商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從興起、盛行、到衰落,晉商曆史值得我們研讀。中國社會發展一日千裡,經濟建設如火如荼,也伴生着諸多問題。如何在時代大潮中發現機會、創造機會;如何以誠信、進取、創新之精神獲取應得的收益,并回饋社會,都能引發深入的思考。

 

至此,為期一周的山西曆史文化實地考察已暫告一段落。帶着對中華文明由衷的敬意與自豪,考察團隊從太原火車站返回上海。穿梭在太原市區以及汾河兩岸,雖是匆匆過客,從随處可見的建築工地,讓大家感受到了這座曆史古城正醞釀着一場新的蛻變。而變化的,不僅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更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

變化,是在了解曆史、吸取精華的基礎上,所邁出的堅實步伐。曆史系學子深入中國最古老的地區,将曆史專業知識、史學研究方法運用與考察中;并将帶着一周以來所搜集到的大量資料、新問題、新思考,進入到後期的研究報告撰寫中。我們将在鍛煉學術能力的同時,呈現更有深度、更有借鑒意義的實踐成果。  

風光“晉”覽,志在四方;感夢敢當,史志不渝。曆史系學子将在追溯曆史、追尋中國夢的路上,勇擔責任,不斷前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