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态
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首屆“誠之·青師論壇”紀要
發布時間:2022-09-06

2022年8月27日上午9時,首屆“誠之·青師論壇”準時在雲端開幕。本次論壇由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教務處、菠菜技术交流论坛大中小學曆史教育研究和實踐基地、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教材研究與建設基地、《曆史教學問題》雜志社聯合主辦,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承辦。面向2011年以來在基礎教育領域從教的本系畢業生,主題為“(1)曆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統編新教材的施教;(2)基于史料的作業設計”。論壇征稿得到了畢業生的廣泛支持,經專家評審,最終有16篇優秀論文入選交流。本次論壇采取論文發表、同侪互評的方式,并邀請了《中學曆史教學參考》主編馮麗珍,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大境中學黨總支書記、副校長、曆史特級教師邵清,新疆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心主任、特級教師劉新宇等三位中學教學界的專家擔任點評嘉賓。

開幕式上,曆史學系副主任黃愛梅老師向參與論壇的嘉賓們介紹了舉辦論壇的背景,希望能夠整合大中小學關于曆史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力量,從科研與教研等多方面更有力地來支持在校的師範教育以及畢業生的職後發展,從優秀走向卓越。



曆史學系主持工作的梁志主任接着緻辭,從本系發展和大的教育環境的角度,陳述舉辦本次論壇的初衷:畢業生和曆史學系始終處于共同體當中,論壇可以為優秀畢業生職業成長提供新的平台與助力;國家越來越注重師範生培養,希望大家都能樹立一種終身學習的理念。

教務處處長孟鐘捷老師對論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希望通過論壇檢測菠菜技术交流论坛在人才培養領域是否實現培養卓越教師的目标;更希望我們的系友教師未來在三個方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一是把握新出台義務教育課程标準中的高頻關鍵詞“跨學科”,二是利用大數據的手段來進行教學評價,三是更好地利用課堂内外的資源來整合教材内容,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論壇第一組論文圍繞“概念”展開。由黃愛梅老師主持,馮麗珍老師點評。

首先交流的是兩篇關于“大概念”的論文。栾思源(複旦大學附屬中學)提出,為應對“雙新”背景下中學曆史教學的新挑戰以及曆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目标的實現,基于大概念進行主題式跨單元教學設計或成為一條有效解決路徑:通過選擇大概念-确立多主題-構建單元群-設計問題鍊-探究真問題-形成評估數據,統整中學曆史教學内容,激發學生的深度學習,最終指向曆史判斷力養成,落實核心素養培養。并以《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課為例,圍繞“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核心概念展現設計實踐的基本路徑。洪珊珊(上海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中學)則追溯“大概念”的源頭,提出為了應對教材龐大又瑣碎的知識體量,應該融通教材、統整知識以提煉學科大概念,創設更具探究意義的綜合性學習主題,突破教材限制以着重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且以選擇性必修二第五單元交通史為主體,提煉“世界整體化”為主題,且圍繞該主題融通教材做出教學嘗試。



随後是兩篇讨論“名與實”的論文——何昕(杭州高級中學錢塘學校)以高中課堂如何平衡理論概念與史料的關系為主題,在課堂中嘗試構建一種逆向型的名實關系,從提出理論(因名導實),到理解理論(以實正名),再到應用理論(循名責實),最後擴展理論(名實相生),并以宋代政府治理模式的“小大之辯”一課設計為例作了具體闡釋。傅郇山(上海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中學)則從一般教學框架中的邏輯缺失與名實不符的情況說起,力主精讀統編教材,從文本的微言大義中剖析中國近代政治轉軌的深厚曆史肌理,運用細節史料鋪設真實情境,在具體的人與事中分清史事的名與實,從“權力轉移”的視角理解中國從古到近的轉型邏輯,從而深化學生曆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同樣圍繞理論概念,顧博凱(上海市大同中學)提出:理解課程标準對核心素養的界定和要求的重要性愈發突顯,而在五大核心素養中,對于“唯物史觀”相關原理的分析與認識總體較少,尤其是關于“人類社會形态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規律”這一原理的認識。通過研讀課程标準和日常教學,認為要深入理解課标當中關于社會形态的闡釋,回到馬恩原典可能還不夠,還需要讀列甯斯大林以及其他馬克思主義學者的著作;以及如何把教師對理論的深入理解傳達給學生也值得探索。



黃宇蘭(上海市格緻中學)則把核心概念作為抓手,在高三複習課上構建核心概念體系,統攝和貫通所學,近而聚焦拓深,層層深入,在“史實—認識—例證—啟示”的思考路徑中激活舊識、沉澱所學、升華理解和認識,提升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



在發表和互評環節之後,點評嘉賓馮麗珍老師從教學研究和論文寫作的角度逐一進行了指導:本組的論文都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且圍繞現今教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展開,體現了華師大畢業生較深厚的學術功力,概念和理論的思考對指導課堂教學也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從部分文章的表達來看,要避免涉及的概念較多,沖淡了主題;核心概念表述的準确性、使用的妥當性,還可再作斟酌;理論适用的學理依據、結合案例的邏輯論證,可進一步加強。



下午開始的第二分組論壇展現了青年教師們生動活潑的教學探索。由徐繼玲老師主持,邵清老師擔任點評嘉賓。

首先,魏甜甜(廣東省東莞市東華松山湖高級中學)以庫克雷尼克塞《蘇聯政治諷刺畫選集》中《片面的經濟》為切入點,進行漫畫史料探源,發現教學中存在的誤讀現象;并借勢轉換,将誤讀現象作為資源進行教學設計,通過五個教師活動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對該史料進行溯源,引發學生對史料甄别的思考,最終達到培育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目的。

王倫立(上海市閘北第八中學)從通觀(統編教材的叙事結構)--銜接(初高中教學片段舉凡)--落地(統編教材的價值指向)三方面對文本解讀與欄目界面進行了概念分析,并通過初高中教學片段實例引出統編教材的價值指向。提出要讓學生認識到文本背後有内容,文本背後有邏輯,文本背後有情感,才能更容易地實現強國有我、立德樹人的目标。

張校博(南方科技大學附屬中學)以中外曆史綱要(下)“第八單元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為切入點,指出該單元的核心問題為冷戰,課程的核心問題為非殖民化,如要解釋二者之間的關系,需從“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冷戰中第三世界國家、不結盟國家的發展狀況”兩個維度出發。運用表格、油畫、曆史時刻等不同材料進行論證,從而闡明冷戰背景下的非殖民地化運動并非一種獨立運動,而是在意識形态幹預下的行動這一結論。

李詩海(上海市松江區第四中學)在中學曆史教學中引進了“書籍史”的視角——從比較書籍題材看思想嬗變、聚焦個案看時代潮流、從書籍翻譯看文化交流三方面具體論述書籍史的量化方法在教學中應用所具有的廣泛價值,及在演繹思想文化嬗變、交流、傳播、影響等内容時擁有獨特的優勢,可以很好地避免以往在思想文化曆史教學中出現的“重視思想文化内容,忽視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問題。

彭茜(浙江大學附屬中學)以“兩次鴉片戰争”為例,通過貫通曆史邏輯、教材文本邏輯和學生認知邏輯,淬煉教學立意,嘗試從人的“視界”角度重新認識兩次鴉片戰争,尤其是“視界”與戰争結局、民族命運之間的關系,從而探索戰争史教學的新樣态,并對戰争史教學“宏大叙事”與“細節描摹”、“戰争狂瀾”與“思想微瀾”的辯證關系進行反思。

點評環節,邵清老師肯定了各篇論文所顯示出的學術功底、敏銳的學術視角及不斷探究的學術習慣。在逐篇對論文進行問題分析與指導之後,邵老師指出,我們今天讨論的雖是中學曆史研究,但實際上是三個邏輯的關系,即學科的發展邏輯、教材的叙述邏輯和學生的學習邏輯之間的關聯。曆史教學的開展以學科内容為載體,有邏輯性的教學内容選擇是我們開展教學的基礎;統編教材唯有研究其叙述邏輯才能把握内容實質;學生的學習邏輯的研究決定了我們的教學有效性。青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追求學術發展的邏輯往往成為自覺的行為,但同時也應該認識到研究教材叙述邏輯和學生學習邏輯的重要性。一個完美的教學設計、一個教學的研究應是這三者的和諧統一。



第三分組論壇的交流圍繞作業和材料題的設計展開。由李月琴老師主持,劉新宇老師擔任點評嘉賓。

首先,郭岚(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上海闵行田園高級中學)帶來了 “雙新”背景下高中曆史假期作業多元化設計研究。她認為假期作業作為學生階段性學習的補充,能夠突破日常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助于學生曆史思維能力的養成。假期作業中的拓展型作業可以是多元化的,比如社會實踐型的參觀考察和口述采訪,資料查閱型的讀書報告、觀影報告,創新合作型的劇本創作與表演,設計得當的假期作業也可成為師生溝通的良好渠道。同時,假期作業還可作為學生學業評價的一種方式,突破以考試為評價标準的評價體系,作為“雙新”背景下的一種嘗試和探索。



接着,管夕茂(上海市松江二中)分享了自己從張耕華老師《“史料教學”三題——再對中學曆史史料教學提幾點建議》一文中所獲得的設計靈感,以教材《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一課的“學思之窗”中的“選文”和史籍原文對比為切入,利用史料的“主體性”特點,構建學術情境,進而創造基于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曆史解釋素養的考查空間。



李晶(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設計的材料題:“棉花帝國—資本主義全球史”,意在借斯文•貝克特全球史叙述的視角厘清國家史與地方史之間的深刻聯系,将“古今貫通”的命題原則結合起來綜合考查“曆史解釋”這一核心素養。在創設的“棉花帝國”新情境下,既考查棉花為何能夠改變世界,将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殖民主義與去殖民運動等串聯起來,又考查了資本主義是如何利用棉花“塑造”整個世界的,題目設計體現了曆史學科的發展性思維和整體性思維。



袁小琴(四川大學附屬中學)帶來了材料題《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就明清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白銀貨币化”這一必備知識點進行檢測與反饋,希望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在關鍵能力、學科核心素養方面能有所培養。題目設計的核心價值在于,希望學生通過明清時期白銀貨币化這一曆史現象,思考明朝清時期商品經濟發達的“盛”,與為何沒能像西方那樣實現近代轉型的“危”。 



田金宗(上海市實驗學校)以《康有為自編年譜》作為材料題的設計資料。雖然《年譜》作為傳統研究戊戌變法的重要史料之一,因其是後世記載而非現場的二手史料,部分曆史可信度存疑;不過對于研究戊戌變法思想的形成發展,康有為個人對自己和對變法的看法,仍然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材料題以康有為的人生軌迹創設19世紀後期的時空情境,同時聚焦《年譜》與其他相關記載的差異,創設對《年譜》中史事記載的研究情境,力求以史料作為載體,以史料實證為基礎,以時空觀念為思維方式進行曆史解釋。



點評嘉賓劉新宇老師對諸位年輕教師基于史料的作業設計表示了肯定,指出各位老師不僅做到了設計結構完整、形式規範,而且設問能夠有效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一定的可取性。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理解和提升作業設計能力,劉新宇老師做了題為《中學曆史教學中的命題及作業設計》的微講座,圍繞學業水平考試的性質、學業水平考試的主要原則、材料解析題命制的建議、關于作業設計的想法四方面展開。她指出,學業水平考試的原則有三:以曆史課程标準為依據、以考察曆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具備程度為目标、以新情境下的問題解決為重心。材料解析題包括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等三種主要表現形式,是為适應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基礎教育評價改革而設置的題型,旨在考查學生的曆史思維過程、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結合具體的題例對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分别進行了具體的介紹和指導。而作業有課堂作業和課後作業兩類,其中課堂作業要依據課标,面向全體學生,形式可以多樣,難度不宜過大,總量也不宜過大,其目的是在課堂上通過作業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鞏固課标裡所點到的最重要的知識,建構曆史知識的體系,以提升學科的核心素養,實現作業和學習的同步;課後作業主要是為了鞏固課時的重點知識的掌握、理解和運用,還有單元知識框架的構建、認識和應用,應注意體現綜合性和思維的探究性、情境的開放性,同時倡導課後作業布置的時候要考慮到分層、彈性和個性。



論壇的最後,主持人李月琴老師進行了熱情洋溢的總結發言,對母系未來更多地舉辦此類交流活動表示期待,對青年教師們寄予了殷切期盼。參與論壇的老師們也紛紛表示,通過同侪互評和嘉賓點評結合的方式收獲很大,非常感謝系裡對畢業生職後發展的支持與幫助。


正如孟鐘捷處長在開幕式上表達的那樣,畢業生的成功才是一所學校的成功。期待我系在基礎教育行業從教的畢業生們繼續關注和探究教育前沿問題,展現永立潮頭的氣概和研究型教師的氣質,為我國教育綜合改革的推進,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


(供稿:葉冰倩、黃芸、洪麗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