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0日,菠菜技术交流论坛知名學者學術講座第20場暨曆史學系“大夏世界史論壇”高端講座第22場通過騰訊會議順利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郭子林教授為來自全國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兩百餘名師生帶來了題為《文明交流互鑒理論視阈中的古埃及與周圍世界興衰》的學術講座。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的李海峰教授為本次學術活動的主持人。
講座伊始,李海峰教授對主講嘉賓表示了歡迎,并向與會師生介紹了主講嘉賓的學術經曆。郭子林教授長期從事古代埃及史研究和世界古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國内埃及學的領軍人物之一,在《曆史研究》《世界曆史》《史學理論研究》和《世界宗教研究》等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近40篇學術論文,出版各類學術專著10多部。李海峰老師同時表示,郭子林教授的本次講座從文明、交流文明互鑒的角度來看埃及的興衰與周圍王國關系以及雙方之間的交流,具有深刻的學術價值。
在導言部分,郭子林教授首先明确本次講座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文明交流互鑒理論;第二部分是從埃及與周邊國家之間的交流這一事例來具體分析文明交流互鑒理論,同時郭子林教授也強調,分析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完全論證理論的正确性,而是為了改變視角,将目光放回到事例本身,或者說是放回到如今全球史強調的“無中心”“各自興衰”等理念。
在第一部分中,郭子林教授從背景、内容、學術邏輯、曆史邏輯以及理論邏輯五個方面詳細論述了文明交流互鑒理論。所謂文明互鑒交流理論,實際上源自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中提到的文明交流、共同發展等理念,包括了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與動力、結果和意義,以及原則與方略。郭子林教授指出,這一理念本質上是一個能夠自圓其說且具有多重邏輯的學說:就學術邏輯而言,古代和中世紀史學對世界的關照,近代以來史家對世界史撰述的重視,以及冷戰後文明沖突論的盛行,都為文明交流互鑒理論的産生提供了條件;而對于曆史邏輯,多樣性與平等性的曆史統一,交流互鑒與文明發展的曆史統一,以及理論認識與偉大實踐的曆史統一則是理論能夠産生的底層原因之一;至于理論邏輯或者說是實踐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對曆史、史學發展的高度重視,以及總書記對曆史科學的論述,成為了理論産生的現實要素。
緊接着在第二部分,郭子林教授詳細講述了埃及這一特殊文明與周圍的世界交流。首先,古埃及與周邊世界交往的理論範式經曆了一個較為漫長的發展過程:19世紀,西方學者受到西方中心論的影響,認為埃及文明的發展是受到更先進的西亞文明的影響而産生的;到了20世紀20年代,文化傳播論與帝國主義開始盛行,埃及文明作為強勢文明對弱勢地區的影響得到了更多的重視;而随着歐美新史學以及埃及考古的發展,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中心邊緣理論被引入這一研究領域,從埃及内部探讨其興衰以及對周邊的影響,成為了主流;到了近些年,從多個維度來讨論埃及與周圍世界的交流互動成為了更加完善的研究方法。
然而,盡管相關理論已經非常完善,郭子林教授依然指出,關于相同時空下古埃及文明和周圍地區興衰與文明交流互鑒的關系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這也正是郭教授想要探索的問題。
随後郭子林教授詳細地分析了埃及與周邊世界的交流。埃及本身實際上處于一個非常特殊的地理環境當中,其北方是廣袤的地中海,向東毗鄰西亞,南方為努比亞,而西方則是利比亞地區,因此可以将埃及與周邊世界的互動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埃及與西亞地區的交往,通過考古發現可知,雙方之間的互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到3000年的早王朝時期,可以說,埃及文明與西亞文明是共同發展的,而到了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以及後期埃及,雙方的交流随着戰争不斷加深,希克索斯人、亞述人等對埃及的統治都推動了這一過程;其次是埃及與利比亞地區的交流,實際上,早在前王朝時期,利比亞人就已經是埃及王國的威脅之一,而到了拉美西斯二世時期,利比亞人更是在埃及地區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統治;再次是埃及與努比亞地區,作為尼羅河流域地區,雙方在國家形成的過程中就開始了交流,無論是貿易往來還是戰争都意味着雙方之間具有很深刻的相互影響;最後是地中海地區,盡管早期埃及文明與海洋的聯系并不深刻,但其文獻中有三百多次提到了地中海,可見其重視,而到了新王國時期,雙方的交流越發明顯,愛琴文明的諸多特點已經在埃及出現,亞曆山大東征以及托勒密埃及的建立更是使埃及文化與希臘文化更進一步的交融。
在總結部分,郭子林教授在論述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文明沒有貴賤之分;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三、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四、我們始終倡導和平共存、主張共同繁榮、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最後,李海峰老師對講座進行了簡要點評,認為郭子林教授的講座既有宏觀理論的分析,又有微觀曆史的考察,極具啟發意義。參與講座的師生們也在随後的交流環節中積極發文,提出了不少有深刻價值的問題,郭子林教授也做出了細緻的回答。本次講座在師生的熱烈讨論中圓滿結束。
(供稿:連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