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2022813日,菠菜技术交流论坛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33場暨曆史學系“大夏世界史論壇”前沿講座第3場通過騰訊會議成功舉辦。浙江大學曆史學院(籌)的張楊教授帶來了題為“美國知識霸權論争:兼議冷戰與社會科學跨國傳播的源起與路徑”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梁志教授主持,來自國内各高校與科研院所的逾四百人在線參與講座。

講座伊始,梁志老師對主講嘉賓表示歡迎,并簡要介紹了張楊教授。張楊教授是國内知名的冷戰史專家,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冷戰史、美國史與知識社會史,博士論文曾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在《曆史研究》和《世界曆史》等權威期刊發表大量原創性論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梁志老師介紹,“知識霸權”的學術議題涉及曆史學、國際關系學等多個學科,是一個近些年才受到學界關注的前沿研究領域,了解美國的知識霸權對于冷戰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義。



張楊教授在導言部分明确了本次講座以學術史的梳理為主,介紹了選題的緣起,并且提出了幾個問題:學術話語權是如何形成的?美國是否有個目的性的、組織化的知識輸出大戰略?知識分子是如何選擇的?張教授通過設置問題引發了聽衆的深入思考。

接下來,張楊教授為我們介紹了美國知識傳播的幾個研究視角。首先是政治外交史或者說是冷戰史。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文化冷戰或者叫知識冷戰,指的是二戰以後美蘇兩國為争取各國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态忠誠而展開的鬥争。張楊教授指出,相關研究對于知識外交的關注是不夠的。張楊教授以自身參加的一次國際學術研讨會為例,指出這一領域仍未有達成共識的概念。此外,張教授還介紹了幾本相關研究著作。其次是帝國史範式。John Krige指出,在構造帝國的時候往往需要将軟實力與硬實力結合起來,而美國就充分利用了大學、基金會、智庫等機構在目标地區尋找帝國代理人,改造這些代理人以實現帝國理想。再者是全球史與跨國史的視角。秉持該範式的學者認為,盡管意識形态不同,東西方在管理高度工業化社會的複雜問題有許多共同點,雙方面臨的挑戰是相似的,因此社會科學家的跨國交流跨過了所有的鐵幕。第四是後殖民主義的視角。這種研究視角的核心議題如下:是否形成了知識上的全球南方或構成新殖民主義?是否已經形成了知識依附及以此為基礎的全面依賴?美國的知識輸出是否造成了基于空間的學術依附?是否借助話語權力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制度建構,導緻一些國家對美國的依賴?是否會造成話語霸權?

然後,張楊教授着重介紹了美國社會科學跨國傳播的媒介與路徑。首先是建立全球網絡,培育特定的認識論偏好。通過提升學者學術聲譽和影響力的方式,使學術思想傳播受到資本、話語權、傳播技巧與組織手段等的影響。于是,戰後的10-15年間美國在社會科學領域擁有絕對的主導力量。其次是通過教育援助和學術交流的方式,重新配置全球科學和智識資源,重新進行知識層面的勞動分工。張教授以“東洋文庫事件”為例,指出美國此舉是挑選了具有特定傾向的日本學者來研究中國。這一事例使聽衆更直觀地理解了教育援助與知識霸權之間的關聯。第三種方式是通過學科建制和大的主題設計推動美國範式的知識傳播,如“區域研究+現代化”模式的輸出、用基金外交推動中國學的國際化。

此後,張楊教授介紹了知識生産中有關接受史的五種理論假設。這些假設包括:全球化或者說是現代化、美國化;知識霸權和文化帝國主義;新殖民主義;文化傳遞和遷移;本土化、在地化、多元化。全球化、美國化是指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美國處于中心位置,并且這一位置是美國人有意識地追求的。知識霸權(文化帝國主義)指的是通過一個清晰的文化機構網絡,創造服從思想的能力,利用科學作為工具,将國家權力投射至國外。新殖民主義則是通過美國構建的區域叙事代替當地叙事,被一些後殖民主義學者認為是意識形态灌輸。文化傳遞和遷移指的是美國和其他國家之間以雙向通道和全球輪轉為主導,文化過程可以被理解為代理人做出一系列複雜文化選擇的結果。多元化、在地化則是指以拼接、本土化翻譯、模仿式的順應、對普遍規則的多樣化編輯及其他關于身份特征的本土化變異方式。



最後,梁志老師對于講座内容進行了簡單的評議,認為這是一場極具啟發意義的學術交流,為未來中國的冷戰史研究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參加講座的老師或同學在留言區裡踴躍提問,張楊教授對其中幾個問題做了細緻的回答。不少同學仍覺得意猶未盡,表示非常期待張教授的下次講座。本次講座在師生的熱烈讨論中圓滿結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