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居家隔離體驗,可能并不如忙碌時想象的那麼美好,反而激蕩起自己都無法理解的焦慮與不安。為何我們忙碌時想“躺平”,而當“躺平”時卻仍然身心不安?近期上海疫情形勢嚴峻,學校也長時間處于封閉管理之中。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拔尖計劃2.0“思勉班”導師唐小兵教授特意邀請校友(曆史學系博士)、上海大學曆史系副教授成慶老師以學長的身份,于2022年4月3日在騰訊會議室進行了題為《隔離之後為何“躺不平”——傳統視野裡的安心之道》的線上講座。本次活動為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思勉班”“曆史+”跨學科系列講座,并通過拔尖計劃2.0線上書院同步直播,吸引了校内外超1800人參與。
講座伊始,主持人唐小兵教授介紹了此次活動的初衷:在這個充滿高度不确定性的時代,青年人需要尋求心靈的慰藉,緩解安身立命的困頓。而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或許就可以提供一些安頓身心的資源。成慶老師近年來從事明清禅宗史以及近代佛教思想史研究,開設了許多有關佛教思想的通識教育和公益課程。此次講座希望能啟發青年學子對自身心靈有一個重新的認知,更好地面對生命中的未知與不幸。
成慶老師首先提出,在這個技術高度發達、物質條件富足的社會,為什麼還有許多人追求“安心之道”?或許正是因為我們被信息、意見、知識包圍,卻遺忘了如何真實地尋找生命的出路。離開生命的體驗,知識可能是“空洞的”,我們都有共同的體會——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成老師利用佛家理論來解釋身在疫情中的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焦慮與不安,是因為“求苦不得”,而疏解這種“苦”的方式就是學會“安定與覺察”。佛家認為,人之所以會感到痛苦是因為人擁有永不滿足的欲求性,以及比較好壞的特點。當我們追憶過去而産生對現在的不滿或是落差感時,我們會感到不安,當我們的努力無法得到快速的反饋時,我們會産生對某種事物求而不得的痛苦,此為“求苦不得”。
成老師認為導緻我們焦躁不安的重要原因或許與佛家所謂“緣起”和“非主宰性”相關。佛家“緣起”認為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自己的條件性,而“非主宰”揭示了事物的發展是不由人的主觀意志所控制的,當事物的結果不是自己期待的或是過于執著自己設定的結果時,就會導緻“求不得”的心理。在當今的環境下人是如何被外界慌亂所影響的。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中,環境是為“我”所用的,是被消費的對象,是歡愉的供給者。但佛家認為一個人對環境的認知決定了環境的“好壞”,一個人對外界事實的理解會影響自己的情緒。而當我們理解了心與境的關系後,我們應首先将注意力轉移回對“心”的關注,嘗試理解它和“外境”的關系,體會這顆心被外境牽引擺弄的不自主性,最終做到不被外界所束縛。
想要真正地解決自己的“苦”是不能單純聽道理的,而是要實踐——“安定與覺察”。安定是指專注地做某件事,并且在做這件事時,不要摻雜更多的雜念,不要去想其他的未竟的事。而察覺就是反思,反思自己産生痛苦的原因,學會像旁觀者一樣去體驗負面情緒,既然負面情緒無法被消解,那麼就需要會體會它。此外,我們在盡責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自己的慈悲之心,安定自己的内心不被負面情緒所困擾。隻有自己心神安甯,在介入社會責任時才能釋放出安定、溫和的力量。成老師最後強調,人生在世充滿了各種緣起的苦難,但隻要明白一切煩惱由“我”興起,不過分執着于苦難才能回到“解脫”與“安心。”
主題講座後,成慶老師和唐小兵老師同與會師生開展了長達45分鐘的互動交流。成慶老師細心回答了來自菠菜技术交流论坛、複旦大學、南開大學等拔尖線上書院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讨論了人文學科專業研究、青年人的社會關切、個體和社會責任的關系等問題。兩位老師還回應了其他聽衆朋友對現實生命中所遇苦難的煩惱,激發大家勇敢面對困頓的精神力量,一時間引起在線聽衆強烈共鳴,大家紛紛通過評論區用文字互相表達鼓勵和祝福。盡管隔着屏幕,但溫暖與善意仍彙集在與會每一位聽衆的心中。
唐小兵教授最後表示,此次講座給我們提供很好的思想資源,以另一種視角覺悟和覺察我們的人生。人生的“完成度”或因各種變動而不盡人意。我們不可能生活在一個完美的烏托邦世界,但卻可以擁有慈悲之心、責任之心,用智慧來面對這個時代的意外。講座在大家的語音祝福中圓滿結束,願人文主義的精神力量幫助我們共克時艱!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