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6日下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學曆史教研員於以傳老師受邀,以線上會議的方式為我系同學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誠之課堂”專家講座。
講座伊始,於老師談起作業的研究與定位。他指出,作業設計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單一的環節,當我們思考作業設計的目标、内容及方法時,首先要立足教學的視角,打通課堂教學、作業設計與考試評價之間的内在邏輯,從教學結構化的視角審視作業設計的價值及意義。
於老師提到,作業、課堂教學與評價不僅僅是先後時序的關系,它們在目标的達成、内容的整體把握上存在着一緻性,盡管三者的目标在具體内容及表述上會存在一些差異,也會有包含或被包含的關系。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讨論作業及其設計的本質問題,本質上也就是在讨論“課堂教學”的目标與内容,以及“評價”的目标與内容。
於老師進一步指出,作業及其設計還要立足課程的視角作審視,因為作業的目标與内容,在大方向上是受制于課程改革的理念和基本原則的。例如教學目标的設定要以核心素養為依據,内容的把握要以“大概念”為基本導向。作業的目标與内容既然要與教學的目标與内容保持一緻性,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課程決定了教學,教學決定了作業。作業的設計要使學生能夠在新的情境下,有機地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能力、方法等解決曆史和與曆史相關的問題。於老師強調,曆史作業的設計并非單一地識記、簡單地再現曆史知識,好的作業設計必須努力地體現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及運用策略,并有意識地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於老師提到,在結構化視野下,目标、内容是為作業的内涵本質,類型、形式構成作業的外在表現;布置、批改、講評乃至評價等則是作業的操作保障。本次講座,於老師着重讨論“作業的内涵本質”。
為此,於老師認為作業設計必須針對目标,聚焦内容的核心觀點。具體來說,作業設計需要對核心素養有真正意義上的把握及落實,而不是生硬地照搬,要避免教條化的應用和庸俗化的理解。因此,我們需要對核心素養作出目标化的分解。分類、分層、分配是目标分解的基本路徑——於老師認為,分類的方式可以細化為學理層面與實踐層面的結合,以“史料實證”為例,就可以将目标分解為以下幾個角度和内容:(1)獲取史料的途徑:知道史料是史學的最基本依據;知道文本、口述、實物等資料的檢索和調查訪問,是獲得史料的基本途徑。(2)判斷史料的性質:知道原始資料與非原始資料、一手資料與轉手資料、有意史料與無意史料,能汲取和整理其中的表面和深層信息。進一步延伸,學生還需要懂得因對象和問題不同,史料的有效性與可靠性會發生變化。以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為例,如果以研究諾曼底登陸這一史實來看,該電影自然并不是原始史料;但若是研究影視藝術對曆史的記錄這一角度,該電影實際上屬于電影史的原始資料。因此,由于研究對象的變化,史料的性質實際上也會發生變化。原始史料、一手史料等是用來界定、解釋史料性質的概念,并不能因此就判定其具有絕對的證史價值。(3)史料證史的路徑:了解不同類型史料的證史價值,能從時代風貌、作者觀念、社會反響等視角汲取和整理其中的信息。(4)史料的比對歸納:通過歸納和比較,發現史實間重大或主要特征的異同點,知曉證據鍊對于認識曆史的作用。
而同樣的目标,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針對不同的學習對象,目标的要求也會有所差異。況且史學思想方法需要學生在不斷實踐中逐漸習得。所以,在分類的基礎上,教師應該依據學情對目标作出分層,進而以具體的課程内容作為支撐,實現對于目标的分配,由此才能建構起符合曆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标。
於老師提醒大家,我們把課程的核心觀點或核心概念也稱為課程内容主旨,史學思想方法是課程内容主旨的核心。因為任何的語言表達在一定程度上,都隐含了表達者的思維方式及價值取向。
接着,於老師介紹了作業設計的基本結構:“選材”與“設問”。中學曆史的日常教學,通常是通過基礎知識及其結構化的學習,借助史料(材料)的閱讀,發現、提出問題,進而鑒别問題的價值,然後運用(包括收集、整理、分析、理解、比對和綜合等)史料(材料)解決問題。因為曆史的學習,往往不太可能以一個問題貫穿始終(一個大問題通常也要分解成若幹個小問題),常常是在解決前一問題的過程中引發出新的問題,層層推進,處在一個無限不循環的發展鍊之中,視學生對問題的感興趣程度和學習能力而定行止。史料(材料)與問題所組成的這種邏輯關聯,決定了教學設計中“選材”與“設問”間也必然存在一個内在的邏輯結構,這種結構既是屬于教學的,也是屬于作業及其設計的。
由此,選材與設問也是作業設計重點關注的兩個要素,它們不隻是分别屬于資源與方式,而是取決于目标與内容。我們依然需要通過把握課程内容主旨來彰顯史學思想方法的目标達成。
從選材的角度來說,於老師認為中學階段曆史作業設計的選材宜從既有知識、社會熱點和生活經曆入手。既有知識不一定是曆史知識。為此,於老師以詩詞、歌曲、漫畫等為例證,展示如何運用各種素材去培養學生的曆史思維,使學生明白解讀這一類的史料需要從寫實、藝術、作者和社會四個視角入手,由判斷史料證史的信度與效度,再到對曆史作出诠釋評價。
在這樣的基礎上,作為課時或單元的作業設計,應當整體把握并穿透一類史學思想方法。在設定的問題中,必須要考慮到整體的單元教學目标。作業的目标要有助于引導學生的回答能充分體現對于曆史的思考過程,這種思考未必一定是找到一個“标準”答案,有時即便是推測,隻要基于史實、符合史學的基本規範,自圓其說也完全是可以的。設問務必精準,同時作為主觀性的問題,最好要留出“開放”的空間。
為“開放”的問題設定參考答案時,應對學生回答問題所蘊含的曆史思維水平層次作出策略性的判斷,并以此為依托和導向,鼓勵學生曆史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於老師分别以《中國印刷術外傳圖》及《齊民要術》為例,講解了“開放”性質的作業,參考答案如何有效地區分學生的思維層次。
兩個多小時的講座,理論思維貫穿了一個個教學及作業設計案例,吸引了線上近300人次的聽衆。聽講的同學和老師們都感歎“滿滿幹貨”、“受益匪淺”。講座最後,於老師的一句話,點明了“結構化視野下作業設計思路”的核心思想:“要把作業設計好,先要把教學做好,把内容主旨确定好,把教學目标設定好,因為作業和教學本質上是一體的!”
(供稿:李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