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小學拓展型、研究型課程教研員姚軍老師受邀為我系“誠之課堂”做了一場名為《從課到程,從文本到經驗 ——場館資源視角談校本課程建設》的線上專家講座,吸引了系内師範生、研究生以及部分在中學工作的系友的關注。
講座的緣起,是近期由我校教務處、課程思政研究中心和曆史學系、社會主義曆史與文獻研究院、教師教育學院聯合舉辦的以“四史“内容為主題的曆史學科教學技能大賽。比賽要求結合地方史和鄉土史料,做出一份内容為一課時的校本課程教案。
那麼,什麼是校本課程呢?
姚軍老師在講座中指出,這是一類根據國家相關教育要求,基于各校情學情的學校自主開發并實施的課程。在此類課程的課程目标中,掌握技能或許是一個重要内容,但絕不是唯一目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培養思維或相關素養更為重要。也就是說,“為什麼教”比“教什麼”更為重要。因此,姚老師提出,好的校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必須具有很強的“探究性“,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關注生活邏輯,延展學生的時間和空間。
為此,姚軍老師從場館資源視角出發,為大家展示了如何進行校本課程設計。在這一過程中,要對場館資源有充分了解,進行深入利用;關注實踐性,設計具有體驗性、活動性、尤其是具有趣味性的活動環節;關注年段差異,設計符合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需求,從“玩中做”、“做中學”到“學着做”、“自己做”,從“能做”、“做成”到“做好”,循序漸進地處理“學什麼”與“學得如何”的關系;課程要多留鍊接接口,方便與各類型活動對接、延展;還應關注保障措施。姚老師特别提到,在學生參與活動前,教師最好先進行體驗,随後對各個環節加以完善。
在交流環節,姚老師再次強調了校本課程實施的探究性特征,對我系同學的前期校本設計提出了修改意見。他提醒同學們,在一課時内所利用的資源或展品不需要多,但要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利用。
校本課程設計,對我系師範生來說,還是比較新鮮的課題。相信本次講座能夠加深同學們對校本課程的理解,并為其未來的設計實踐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