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晚上19:30,香港大學現代語言文化學院及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李紀老師應大夏曆史系列講座的邀請,于線上舉辦了題為“世界史與微觀史:檔案、理論與方法”的學術講座。本次活動由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張銳老師主持,共吸引了來自校内外的師生四百餘人。
講座開始前,李紀老師提到:“在英語世界的曆史研究并沒有将世界史與中國史分開的說法”。世界史與中國史的說法源于國内學界的分科,因此李紀老師希望通過結合自身的學術研究經曆,說明如何作為一個中國的世界史學者,應該如何在學界中找到自身的定位,通過研究世界史的某一維度去理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李紀老師以2000年學生時期的一篇會議概要為例,講述了中國學界對世界史研究視野的轉變。在90年代,國内學界世界研究主要關注宏觀問題。如人類文明的起源、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轉變的問題、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問題等等。不過在90年代末及千禧年後,國内學界研究視野開始由宏觀轉變至聚焦微觀。 其中微觀史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年鑒學派的影響,如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腓力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年鑒學派的史學家強調曆史的“共時性”及“整體性”,曆史并非是單純的線性發展。
其中,李紀老師提到,在本科生階段新文化史的著作為自己學些理論與方法上帶來很大的啟發。如林亨特(Lynn Hunt)的“Politics,Culture,and Class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心态史著作《蒙塔尤》或是卡洛·金茨堡的《夜間的戰鬥》、《奶酪與蛆蟲》,新文化史的特點在于研究視角的“語言轉向”(Linguistic),即把以往過去一些認為抽象的事物都納入自己的研究領域,如福柯的話語分析體系(Power of Discourse)強調的便是“文化資源”(Cultural sources);這是與傳統的文本分析不同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一段話語或者文本時,除了分析其表面的信息以外,我們還會更強調其背後的權力關系,如在研究一段史料時,我們甚至會去思考它用什麼筆寫的,用什麼墨水寫的,用什麼紙寫的,新文化史的研究範式在于超脫史料本身,從而拓展研究史料及對象的空間。
在如何通過閱讀著作在落實到自身研究的問題上,李紀老師認為目前國内研究世界史的同學需要克服兩個困難,一個是語言、文化差異問題,一個是檔案材料問題。其中如何處理檔案的性質是所有曆史研究者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關于如何解讀檔案史料,李紀老師以先前介紹的著作皆是以宗教裁判所檔案為史料,在《奶酪與蛆蟲》中,金茨堡運用“濾網”去分析一個磨坊主的形象。即通過宗教裁判所檔案,分析該磨坊主的形象是如何經過何等的思想、文字、和權力多方角力、層層過濾後最終呈現出來的,在此期間曆史研究者需要不斷地辨析磨坊主形象上疊加的文化,如農民文化、口頭文化、印刷文化從而去挖掘曆史事實。其他的著作如娜塔莉·戴維斯《檔案中的虛構》也有着類似理論與方法。李紀老師總結到:奶酪與蛆蟲》《檔案中的虛構》所運用的理論與方法可以稱之為“望遠鏡”或是“顯微鏡”。它強調的是一種研究視野不斷變焦的過程,可以是由大及小,也可以是由近及遠。
除了史料解讀的理論與方法論,李紀老師為同學進一步講解如何在世界史研究上建立自己的學術自信,從而在史料解讀及視野上脫穎而出,她強調同學們需要從材料出發,尋找既能發揮中國學者的優勢的同時,還能與西方文化産生聯系的史料。為此,李紀老師在讀博期間對巴黎外方傳教會的檔案史料進行了研究,這一個是不同于傳統的天主教修會,成立于17世紀中葉,是一個純粹世俗化的傳教士組織,亦是曆史上最早緻力于海外傳教的法國傳教士組織,并且與葡萄牙保教權的衰弱及梵蒂岡收回遠東保教權這一曆史背景密切相關,并且在當時與遠東地區尤其是中國的聯系非常重要。
同時,李紀老師強調,在研究中西交流史時,需要從多維度角度去讨論,例如所有的西方傳教士并不是憑空“空降”至中國,還需要了解所有來華傳教士的群體他們母國的狀況,經濟文化等等,如研究巴外方來華的傳教士不僅要從中國史角度去讨論,還需要考慮法國史角度及教會史角度,包括19世紀法國國内的政治,遠東策略,從而使自己的研究跨越中國史研究或者世界史研究這種局限性框架。
此外,李紀老師為同學們展示并解讀了巴外方傳教士的相關史料,如法國19世紀在中國的傳教區、傳教士編繪的東北地圖、年度報告、杜氏書信等等材料,并且分享了她在解讀史料時田野調查的經曆。這些材料相比以往的官方材料,更多透露的是在以往中國社會非常邊緣的一部分,如三台子村的中國天主教徒在當時的生存狀況。對于曆史研究而言,尤其是當我們在讨論西方文化或是外來宗教對于中國的影響時,那麼這些邊緣群體的研究以及檔案材料擁有重要的意義。
緊接着,李紀老師強調了史料的重要性,并且提到自己是如何去處理教會檔案以及傳教士手稿,并且透過史料去理解地方社會。這些史料大多數都是傳教士的中文口語學習教材,其内容涉及了約1萬條三台子村的日常對話。李紀老師在此基礎上展開研究,從而去窺見一個當時中國的天主教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去調查史料的具體内容,史料的作者等等。她将史料的作者稱為“草根書寫者”,并且希望透過研究“草根書寫者”在曆史大變局時如何去感受世界的變化,從而以“個人”去重新理解或者突破傳統的帝國的政治叙事及宏大結構。李紀老師提出,微觀史的研究實際上就如同“望遠鏡”與“顯微鏡”,重要的在于“變焦”,同一段曆史,可以聚焦在個體、社群、甚至是一個事件,從而發現曆史的完整面貌。
最後,李紀老師總結到,作為一個來自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者,必須要懷有家國情懷,當以研究世界史為主時,需要關懷世界裡的中國(China in the World),當以研究中國史為主時,則需要關懷中國在世界(World in China)。講座尾聲,與會師生興緻高昂,踴躍提問,涉及到具體的檔案解讀翻譯、國内外對來華傳教士研究的現狀、以及在本科生階段如何為檔案研究做準備等的問題。李紀老師一一進行了詳細的解答。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撰稿:李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