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20211114日下午,複旦大學曆史學系李劍鳴教授受邀在菠菜技术交流论坛曆史學系做題為《理論、語境與曆史解釋》的講座。本次講座系華東師大70周年校慶70場卓越學術系列論壇之一,也是“民族國家叙事與亞非拉現代化進程”博士生論壇的“名家講堂”環節。講座由華東師大世界史學科責任教授沐濤主持,采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形式。

李劍鳴教授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世界史)成員、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委員。著有《“克羅齊命題”的當代回響》《曆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和《文化的邊疆:美國印第安人與白人文化關系史論》等著作。



李劍鳴教授以理論和實例相結合的方式,講述理論和語境在當今曆史研究中的作用及意義。曆史研究是否需要理論,在國内外學界是一個長期存在争論的問題。李劍鳴教授從曆史哲學、史學史和現代史家的經驗教訓三個方面,具體考察了理論與治史的關系。阿倫·芒斯洛認為,現代史家有“重構論者”、“建構論者”和“解構論者”之分。“重構論者”認為,曆史學在根本上是“反理論”的,因為曆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發現和揭示過去真相,而不以理論概括為旨趣;治史多憑直覺、常識和經驗,理論的介入不僅會造成幹擾,而且可能導緻“時代倒錯”等嚴重後果。“建構論者”則相信,曆史研究離不開多學科的理論,因為曆史的過程是由無數不斷反複的細微事實所構成的,要将這些事實整合成完整的結構或趨勢,就需要借助于理論。而且,曆史研究本質上是在社會理論引導下對過去的反思,史實重建隻是第一步,最終的曆史認識有賴于對結構、趨勢和模式的把握。“解構論者”屬于後現代主義的陣營,他們把曆史研究視為一種“思想實驗”和“虛構性想象”,關注話語、權力與知識生産等問題,采取後殖民、女性主義和闡釋主義的研究路徑,其本身就是對現代史學的理論性解構。實際上,中外史學史表明,曆史研究和理論從來就有“不解之緣”。古代史家诠釋史事,評論前人得失,大多調動了當時通行的各種理論資源,隻是這些理論不屬于現代意義上的專門學科的範疇。史學專業化以來,社會科學理論對于史學更具塑造性的作用;當今史家若離開理論,很可能就會陷入“失語”的困境。當今史家的筆下到處都是理論詞彙,隻是人們通常沒有意識到這些詞的來曆和理論意蘊。而且,曆史研究和理論創新乃是交融并進的,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都曾采用曆史的方法或借助曆史的資料,以構建新的理論或模式。現代史家運用理論既有經驗,也有教訓。生搬硬套、堆砌概念、觀念先行等做法,都會損害曆史學的學術品質。借用英國學者彼得·伯克的比喻,理論和事實的結合,應當是按一定比例混合調制的“雞尾酒”。史家若将理論作為方法和工具來運用,就能從中獲得補益,因而應當重視理論訓練,摒棄學科偏見,與相關學科的學者加強交流。李劍鳴教授舉出兩個例子,具體演示理論工具對于曆史分析的意義。其一,查爾斯·蒂利關于“抗争性聚集”和“社會運動”的理論,可用來探讨美國革命中民衆和精英的博弈,并揭示美國民衆主義史學的學術理路。其二,邁克爾·曼提出的“專制權力”、“基礎性能力”和“強大統治體制”等概念,可作為分析美國曆史上“國家”演變的有用工具。這些例子說明,問題不在于治史是否需要理論,而是史家如何敏銳而恰當地利用理論。

李劍鳴教授接着談到了語境和語境主義史學。闡釋主義哲學和诠釋學提出,一個文本隻有置于具體的語境中才能獲得确切的理解;而“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則主張将文本從語境中“解放”出來,因為語言能夠按照與真實世界無關的獨立規則而運行,由語言所構成的文本具有自足性,任何解讀都不是确定的和最終的。“解構論者”則把語境“文本化”,認為語境不過是“另一些文本”或“文本中的文本”,其自身也需要解讀。曆史研究中的語境問題與此不同,但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曆史學的語境主義一般有兩條路徑:其一,從超乎文本之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現象來尋求對過往事實的解釋;其二,把前人往事置于具體的時代、環境和情勢中來看待。前面提到的“重構論者”,通常都是語境主義者,他們強調“心通意會”的理解乃是語境主義史學的基本途徑。這就要求史家與前人“處于同一境界”,為前人“設身處地”,避免用“後見之明”來評判前人往事。但是,“同情”并非“同意”,“了解”也不意味着“認可”;史家應在當事人的立場和研究者的身份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李劍鳴教授提及英國學者J. C. D. 克拉克的《托馬斯·潘恩》一書,簡要介紹其内容和方法,以展示語境主義史學的主要特點。李劍鳴教授還用美國制憲時期的一條史料為例,以說明語境對于史料考辯的重要性。李劍鳴教授最後提出,理論和語境對于曆史研究都具有方法論的價值,因而史家要對這方面的問題保持自覺意識;無論對于個體史家還是對于整個曆史學科,方法論自覺都是其學術成熟和具備反思性的表現。



在問答環節,李劍鳴教授就“如何對待某些理論的價值取向”“如何看待跨學科研究”以及“如何選擇和引用二手史料”等問題,與聽衆進行了交流。本次講座在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供稿:王維祎




Baidu
sogou